11月4日,师玉详在修复古籍。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田甜 摄
从前的日子过得慢,一生只能做一件事。千百年间斗转星移,有这样一群人,在快节奏的时代下一辈子也只做一件事。
11月4日,我们将镜头对准了湖南长沙年龄最大、修复资历最老的72岁古籍修复师师玉详,听听属于他的“一生一事”。
半个世纪的修复,他守护了无数古籍
4日上午10时许,师玉详早已坐在自己桌前认真地修复起了书籍。窗外是飞驰而过的车水马龙,古籍修复室内却是让时间都变慢的幽静,而他就是横亘在飞速与永恒间的手工匠人。
年过七旬,师玉详的双手布满岁月留下的褶皱,却格外干净与灵巧。剪刀、马蹄刀、尺子、木槌、 刷子……拿起桌前的各种修复工具,他便进入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忘记时间,通过手中的古书籍,与历史对话。
1972年,23岁的师玉详来到湖南图书馆工作,成为了图书馆第一代古籍修复师。那个年代,这个职业于师玉详来说是陌生的,无从下手。
入职后,他很快就被派往北京的中国书店学习相关技艺。长达一年的学习时间,让他对修复工作萌生了极大的兴趣,默默地将一生与这些古书籍融为一体。在别人眼中遭破坏的古书籍是无用的废纸,在他眼中这些都是宝贝,是历史的承载,时光的记忆。半个世纪过去,他修复过无数书籍,面对任何一本古籍都不曾有丝毫松懈。每次修复后,都会认真记录和总结,久而久之,记录工作的小结本在家中堆成了小山。
修复《云山读书记》,留住文学佳话
许多孤品古籍书都被他“修旧如旧”。修复一本古籍要经历多达50道繁琐而复杂的工序,首先需要用显微镜,找出破损古籍的纸张纤维,通过在上万类的纸张中对比出最适配的纸张,再用各类工具对其进行精密的修补。
“很多人不明白我们工作的意义,但如果这些古书籍不被修复,我们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本书籍那么简单,我们丧失的可能是一段历史,是一段文学佳话。”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让师玉详记忆最深刻的是《云山读书记》。
清代中叶以来,文风蔚起,人才辈出,大甸湾邓氏家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邓辅纶、邓绎兄弟二人可谓是都梁文坛的双星巨子。他们就读城南书院时,与王闿运、李篁仙、龙汝霖结“兰陵词社”,并称为“湘中五才子”。1866年邓绎开始创作《云山读书记》,经过三十二年,邓绎将自己的所悟所感全部倾注于此,可以说是在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好文。
但经过时间的磨砺,这套182册的手稿出现在师玉详面前时已经被损毁,很多册都出现破损,有的字都看不清了。经过他和同事们长达半年的潜心修复,《云山读书记》恢复了往日风采,目前收藏于湖南省图书馆中。
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期待更多年轻人加入
“修复古书,我们讲究的是修旧如旧。做起来相当复杂的,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师玉详说,这个工作讲究的就是静心不妄动,专注身心合一,这不仅是一种手工艺也是一种修行,“静下心、沉住气。对比起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愿意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寥寥可数。”
虽然这个行业并不热门,但近年来行业中也涌现出了不少90后,加入图书馆古籍修复师半年时间的易婧琪就是其中的代表。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她早已在心底为自己设下了努力的目标。“早日成为和师玉详师傅一般的顶梁柱。”这是她的梦想。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在师玉详看来,用一辈子去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完成的是现代对历史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