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科技创新硕果压枝 湖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时间:2021-11-05

11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202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湖南主持和参与完成的15项成果获得了大奖。这些历经多年攻关取得的成果,推动了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

这样的国家级科技大奖,“十三五”期间我省已收获99项,其中通用项目主持获奖数居全国第6。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湖南科技创新奋力跑出加速度,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超”“三深”为代表,创新名片更闪亮

1603.9公斤!攻关田里,双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600公斤,创造新纪录。

140公里!世界首条投入商业运营的中低速磁浮线路,时速从100公里大步跃升了40%。

231米!“海牛二号”刷新世界深海海底钻机钻探深度。

……

这些骄人业绩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称呼——湖南创造!

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彰显“中国力量”,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轨迹等核心技术源于湖南。广域电磁勘探装备、“京华号”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海牛”深海钻机等“国之重器”出自湖南。

5年来,湖南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作为首要使命,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以“三超”“三深”(深地、深海、深空)为代表的湖南创新名片,更加闪亮了。

每攻克一个“卡脖子”技术难题,每疏解一个行业技术瓶颈,都能为湖南乃至国家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新机遇。我省统筹优势创新资源,布局重大项目,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集中力量办大事。

21世纪是地下空间大开发的时代,面临超深、超大、超长或者高原、高寒、深地、深海的技术难题,挑战人类现有技术极限。

最大开挖直径达16.07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长沙第一产业园下线,再创我国新纪录。这是5年里两个省科技重大专项接力支持的硕果。湖南科技创新的“超级家族”,由此又添新成员。

石墨是重要的战略矿产资源。在省重点研发计划和省科技重大专项接续支持下,我国首条年产20万吨微晶石墨浮选提纯现代化生产线落户郴州,实现微晶石墨碳含量超过90%,改变了微晶石墨长期以极其廉价的低端产品出售的窘况。

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和孤独症等重大脑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省科技重大专项“人脑重大神经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及应用”展开研究,目前成果已在全国数十家医院推广应用,发现了潜在分子诊断和治疗靶点,并获国际发明专利。

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湖南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重点工程项目32项、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攻关项目及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引领计划攻关项目700多个,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今年,我省投入重金实施的十大技术攻关项目,更是集聚30余家国内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力量,目前取得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接近万亿,高企数量5年增长近4倍

从长沙梅溪湖驱车往西,仅半个小时车程,是中联智慧产业城所在地。今秋开工的中联智慧产业城总部及三大智能制造园区,让“一块钢板变成挖掘机”的科技含量更足,为湖南工程机械许下“再造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愿景。

在投身科技创新的大潮中,高新技术企业是研发投入的绝对主力,是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5年来,一场由省委、省政府着力推动的“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行动”在三湘大地展开。

定规划、立目标、优环境、部门联动、宣传培训……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

到2020年,湖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增长近4倍,实现了所有县市区全覆盖,排名上升至全国第9位、中部第2位。

更可喜的是,连续5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速!今年第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又以高出GDP增速10.5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增长,总量接近万亿元大关。

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地方,既然扛起湖南科技创新高地的大旗,就意味着要啃下最硬的骨头。随着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前沿技术的突破,发展的前景更加广阔。

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金属溅射薄膜压敏芯片及压力传感器,解决了我国工程机械、航天航空等领域高端压力传感器长期依赖进口的状况。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研发的轨道交通用3300VIGBT芯片,实现了产品“从依赖进口到国产替代,再到开始批量出口”的战略跨越,支撑了中国高铁等高端装备可持续发展。

来自长株潭自创区的统计数据让人振奋:202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25万亿;核心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5成。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创新型省份建设快马加鞭

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机制,实行“谁能干就让谁干”;

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试点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取消项目预算编制,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

探索实施社会化出资项目,撬动社会资本……

这些新鲜事,是正在实施的创新生态优化计划的重要内容。这个计划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7个计划,一同构成了破除科技创新中的“难点”“痛点”“堵点”的最新湖南方案。

5年来,我省从贯通创新创业全链条覆盖的科技创新政策和服务体系着手,招招聚焦、多招联动,超常速度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

涉及高新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长株潭自创区、科学技术奖励等内容的4部地方性法规,完成了修订、制定。省级科研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管理等改革,在推进中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持续建设,让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更畅通。“十三五”期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6倍,今年上半年,全省登记技术合同、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幅均超过130%。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即研发投入强度,是反映创新生态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计划被整合为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省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全社会齐努力,我省研发投入强度从2015年1.43%增长到2020年2.15%。

科技人才和科技平台,成为被重点呵护的创新资源。以芙蓉人才行动计划为指引,我省引进湖湘高层次人才248人、团队26家。同步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120家。

5年来,湖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了60%,科技创新工作5次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

创新,给湖南最好的未来!更多的喜讯,在后头!

  • 上一篇:湖南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印发:不得下达升学指标考核教师
  • 下一篇:永州:以“苗”护“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