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张浩 通讯员 刘骊瑶
在株洲,有一位非遗剪纸大师,他痴迷剪纸,用一把剪刀、一张纸记录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他热爱公益,82岁高龄仍坚持免费为剪纸爱好者传承技艺,学生上万人,还将中国剪纸文化推广到海外带出了10多个洋徒弟。
非遗传承,“剪影”人生。近日公布的2022年“湖南好人”2至3月榜单中,株洲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映明获评“助人为乐”类湖南好人。
(李映明在家里进行剪纸创作。)
【缘起】
爱画画的电影放映员开始剪纸创作
“他可是剪纸大师,也是个热心肠。”在株洲市石峰区田心街道,李映明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但凡邻居、同事有婚嫁喜事,都是找李映明剪刻喜花。
李映明老家在桂林,从小他的梦想是当一个画家。但因为历史原因,李映明未能如愿报考美术院校。后来,株洲电力机车厂去桂林招工,李映明来到了株洲。
平时,李映明会随手画上几幅画,贴在车间墙壁上做装饰。两个月后,李映明的画作被领导认可,将他调到工会。1962年,李映明开始担任电影放映技术员。
放映空隙,他也会画画。放映室光线微弱,画好草图后不方便填色,于是他就用刀子刻。后来,他发现刻出来的图案很好看,便开始了剪纸创作。
“我走到哪都带着画夹,遇到一处好风景,就停下来画,回家就剪成剪纸。”李映明说,他创作的第一幅剪纸作品是《电力机车出厂》,剪的是工厂生产一线的画面。后来,这幅作品在全市剪纸比赛中获奖,这让他受到了极大鼓舞。
(剪纸文化交流会上,李映明向大家分享心得。)
【传承】
热心公益,带了10多个洋徒弟
为了创作,白天李映明将旧床单铺在床上,床就成了工作台,晚上掀开就是睡觉的场所。每个月的工资,李映明几乎全部用在了创作上。
2000年,李映明正式退休。为了普及剪纸文化,传播剪纸艺术,刚退休的那两年,李映明每周都会坐公交车到聋哑学校给孩子们上课,直到这家学校搬出株洲,聋哑孩子还会经常拿画稿来找他指导。同时,在株洲九方小学、贺家土小学、体育路中学、清水塘学校、天元小学、天台小学等校都有他开展剪纸教学的足迹。
(李映明作品:庆祝建党100周年。)
从2010年开始,李映明开始以株洲历史人文景观为素材,创作剪纸作品。在国家申奥成功之际,他创作了《福娃贺喜》,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在神五飞天、全国上下欢欣鼓舞之际,他创作了《普天同庆》,并在人民大会堂展出。
李映明的女儿和女婿是建筑设计师,定居加拿大巴里市。2013年-2015年,李映明夫妇前往女儿家居住。因国外语言不通,李映明就每天带着画夹到处去画画,然后回家将画剪成剪纸。李映明喜欢那边的枫叶,还学会了用枫叶做叶贴画。
(李映明作品:2020年初驰援武汉。)
一天,李映明画下一个邻居遛狗的场景,剪成剪纸送给了她。渐渐地,周围邻居都知道了这位能画画、会剪纸,还能作树叶画的中国人。
之后不少人请求跟随李映明学习剪纸。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李映明陆陆续续收了来自西班牙、菲律宾和当地的10多名学生。
随着李映明名声渐起,当地的华人协会找到李映明,每逢过年过节举行宴会,华人协会就会邀请李映明过去剪纸,让大伙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浓浓的中国风。
【心愿】
通过剪纸,记录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回国后,李映明又开始每月在社区、学校、企业、福利院等地,免费为爱好者、学生、居民传授剪纸技艺。
在李映明的耳濡目染下,小女儿李伟也研习剪纸多年,并与父亲一起经营了一个剪纸工作室。“父亲已经不是把剪纸当做一个爱好了,而是当做了一份责任。作为女儿,我觉得自己应该把这份责任接下来。”2018年5月,“李映明剪刻纸艺术”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映明、李伟静父女双双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有了“身份”的认可,李映明更加投入剪纸艺术创作,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完美融合,用一把刀、一张纸记录下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城市的发展,乡村的振兴,都是素材来源。”如今,82岁李映明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历史以剪纸形式留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