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79岁清水塘居民刘成德:环境与原来比就是天上地下

时间:2017-11-06

红网时刻11月6日讯(株洲分站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申明)清水塘老工业区,曾经作为株洲的一张闪亮的“名片”,以重化工业而全国闻名。它为株洲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发展,却也让该地区的环境造成了沉痛的代价。近年来,株洲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清水塘老工业区的一座座烟囱开始倒下,一片片池塘恢复清澈……为了更好体现清水塘老工业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红网株洲站记者采访了曾经居住在清水塘地区57年之久的居民刘成德,邀请他来讲述清水塘的过去和现在。

以下是刘成德的讲述:

我叫刘成德,今年79岁。自1960年进入国营湖南省株洲钢厂(以下简称“株洲钢厂”)工作后一直生活在清水塘,至今已有57年。

上世纪50年代,清水塘地区工厂生产现场。

那会儿进厂子当工人是一件令人羡慕的职业。由于工厂效益好,职工福利水涨船高,肉、鱼、水果、糖果、牛奶等会定期免费发放。而工作服、皮鞋、手套、肥皂、牙膏牙刷等都属劳动用品,常年免费发放使用。

大量的排污致使清水塘地区的天空“灰蒙蒙”。

好日子没过多久,清水塘在创造巨大工业产值的同时,也制造着严重的污染。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期,“清水塘,水不清,天不蓝,晴天雨天雾蒙蒙,黄龙黑龙舞长空”的歌谣开始流传。

那时,我家就住在厂边。我和邻居们有一个习惯,不轻易晒被子,灰尘太多了。

上世纪80年代,清水塘紧邻工厂的生活区。

窗户不能打开,夜里还被呛醒。由于污染太重,不锈钢防盗网也生锈,得三四年就换一次。平日一出门,看到天空总是灰蒙蒙的,太阳就像一个红灯泡,好多年都看不见星星月亮。

清水塘片区随处可见成堆的废渣和排放废气的烟囱。

其实,我们钢厂前靠湘江,地势平坦,算是一处风景不错的地方。可由于环保意识不强,工艺落后,一块好地方被糟蹋得不成样子。那时清水塘的工厂情况都差不多,只知道赶任务,不知道环保,工人“三班倒”不间断生产,生产了产品,也“生产”出黑烟废水。

工厂随意排放的污水致使一片水塘呈现“诡异“的颜色。

日夜生产的株洲钢厂。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清水塘基本没有一个干净的地方了。通往工厂的马路,晴天扬起的灰尘让人睁不开眼,雨天是名副其实的“水泥路”,走一趟鞋子就看不见“鼻子眼睛”了。

清水塘泥泞的厂区公路。

我1998年从钢厂退休。我生了2个女儿1个儿子,两个女儿结婚搬出去后,我们老两口一直和小儿子一家三口挤住在不到90的老房子里。

棚改前,清水塘工厂生活区。

那时,人都有些麻木了。我们以为这辈子就是这样打发了,没想到不知不觉,好日子居然从天上“掉”下来了。开始听说政府要彻底治理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污染,要关停污染大的企业。

后来,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冒黑烟的烟囱渐渐少了,到了2013年,林立在清水塘上空的烟囱开始成片的倒下。2014年10月27日,原旗滨玻璃厂最后一根烟囱爆破拆除的场景,我会永远记得。烟囱拆除后,我家以前紧闭的窗户现在可以时常打开了。

治污后的清水塘霞湾港。

2017年,我居住的钢厂老生活区被列入棚户区拆迁中,我因此得到了70多万元补偿款。用这些钱,我在铜锣湾广场买了一套房,那环境与原来比就是天上地下,买菜乘车很方便,空闲的时候还可以和以前的工友在社区活动室下下棋,日子很是惬意。

退休工人在社区活动中心下棋。

我现在年纪大了,剩下的时间不是很多了,看着清水塘日新月异,真想套用那句话:“向天再借500年”,好好看看未来的清水塘的发展,真心舍不得。如果还有来世,我还要再做“清水塘人”。

清水塘片区未来的规划图。

  • 上一篇:湖南工业大学与李可染画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
  • 下一篇:株洲举全市之力向贫困发起最后的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