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湖南2位老师入围2017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时间:2017-07-07

2017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现在已经进入到投票活动啦!湖南2位老师入围。

投票规则

1、投票时间从7月6日0:00至7月20日24:00。

2、投票范围为主办单位公布的候选人共64名。

3、报纸投票方式:参与投票者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投票系统,查看候选人事迹,按提示投票选择支持的候选人。

4、网络投票方式:点击教育部门户网站、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青在线、央广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专题”页面链接,进入投票系统,按提示投票。

5、请注册、登陆后再投票,每个用户全程限投10票,对同一候选人限投一票。在投票过程中,不显示候选人得票结果。

6、本次投票一律免费。

7、本次推选活动坚持群众自愿投票原则,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包办投票、指定投给特定候选人等弄虚作假行为。举办单位设立监督举报电话:010-82296625,监督邮箱: super@jyb.cn。

8、投票结束后,将从成功参与活动并留下有效身份、联系地址的热心读者中,随机抽取幸运读者,赠送以下奖品,赠送中国教育报数字报1年免费阅读权限(不限量);中国教育报全文数据库(有效期1年),共计300份;教育类图书1本,共计100本;中国知网检索阅读卡100元,共计50份。

9、本次投票页面推荐使用谷歌浏览器、火狐浏览器、IE9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大盛中心小学教师吴才有:他拄着拐杖,却成为学生的脊梁

教师最美在教书育人。吴老师虽然身有残疾,但他全身心扑在教书育人上的劲头,让人们看到了什么是一个教师的大美。――题记

事迹说明

这是一幅让人动情的画面:在湖南西南的一所乡村小学里,一位清秀而白皙的老师拄着拐杖站在讲台上,正在给学生上课。从2000年开始,这样的场面已经重复了17年。

这位老师叫吴才有,是东安县大盛中心小学的一位教师。1991年参加工作。2000年不幸因公致残。然而,他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他拄着拐杖站上了讲台。

病床搭到了讲台边

吴老师生于1972年,他出身贫寒,父亲是肢体残疾人,稍重一点的农活都干不了;母亲为聋哑残疾人,只能做点简单家务;而弟弟又是一个智障残疾人。

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里,吴才有却积极向上。他自小刻苦努力,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91年,19岁的吴才有从道县师范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第一站就在离县城80多公里的大盛中心小学。

结婚不久,吴老师又自愿申请到斗山教学点工作,本来大盛的条件已够苦的了,大山连绵,离县城最远。而斗山教学点离镇中心更远,校舍全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土砖瓦房。但他认为这里的孩子更需要自己,苦点累点他不怕,从1996年到2006年,他在斗山教学点工作了整整10年。

斗山是吴才有人生的一个转折点。2000年3月18日,由于教室陈旧漏雨,下午5时许,吴才有与妻子黄常淑找来一个木梯子,短了一点,就在下面垫了一张小方桌。吴才有顺着木梯子爬上了教室漏雨的屋顶,将几块烂瓦片挑了出来,作了一些调整。

下木梯子时,意外发生了。木梯在桌面一滑,失去支撑的他,一屁股坐到了地面,着力点正好是一条用硬石板砌成的水沟边缘,造成压缩性骨折,脊髓受损,下肢瘫痪……

手术后,吴才有站不起来,心急如焚。孩子们的课耽误不得啊。斗山这地方,请不来代课教师。吴才有就叫爱人给孩子们上课。上了一段时间,吴才有还是不放心,让爱人搬了一把躺椅,躺椅上垫着两床棉被,摆在讲台边。吴才有就躺在躺椅上,指点爱人上课。膝关节能用点力,他就拄着拐杖上了讲台。

一段时间后,他的膝关节能用点力了,便拄着拐杖自己上课。站不稳,吴老师便将身子靠着讲台,板书时,他左手用力抓住木黑板边缘,右手拿粉笔。爱人怕黑板不牢,用了好几个大铁钉固定住了木黑板。一节课站下来,膝关节硬梆梆的,脚底钻心的痛,赶紧坐下来揉捏一阵。

有学生家长见了这种情形,劝吴老师搞一把高脚椅子坐着讲课,但吴老师总是说:“坐着讲课还是不太好,这点小痛自己克服一下就好,再说习惯了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教师最美在教书育人。吴老师虽然由一个帅小伙变成了残疾人,但他全身心扑在教书育人上的劲头,也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一个教师的大美。

自从吴老师脊髓受损后,有了尿意就憋不住,医生说这是后遗症,不可逆转。有时在课堂上尿急,如果马上去小解,由于自己要拄拐杖去,恐要耽误学生十多分钟,讲到一半的课也会停下来……第一次,吴老师尿在了裤子里,待下课后再回到紧挨教室的宿舍兼办公室换上干裤子。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上课时在裤裆里垫个尿不湿,这样讲起课来就“高枕无忧”了。

寒冬腊月,吴才有腿上长满了冻疮,晚上洗脚时,脓液与裤子粘在一起,一撕就疼得撕心裂肺。好几次在教室里,吴才有因小腿抽搐全身瘫软在地,而他从未放弃,站起来后继续上课。

拐杖撑到了学生家

吴才有是在苦难中长大,看到那些因家庭经济确实困难而交不起学杂费的孩子,他心里十分难受。总是主动帮他们垫付学杂费,也不跟家长提垫付学杂费的事。

2004年春季,班上有个叫魏满凤的女孩,开学两天了,她还没到。爱人接连去家访了两次都吃了“闭门羹”。但他通过孩子们了解到,魏满凤没有去外地上学,而是跟爸爸到地里干活去了。

他知道,这个魏满凤的家庭确实特殊,爸爸是智障残疾人,妈妈患精神分裂症,为治病家里欠了好多的钱,她去年的学杂费还没有交呢。此时,魏满凤没来上学,他已猜到了八九分:那就是家里没钱。

于是,他拄着拐杖,决定去看个究竟。到了魏满凤的家门口,门上还是一把锁,热情的邻居见他拄着拐杖来劝学,就跑到地里把魏满凤父女拉了回来。魏满凤的父亲一见到吴老师,就连续抽了自己两个耳光说:“吴老师,我不是人,我不该躲你。上个学期的学杂费我还欠着呢!今天你来了,我一定送女崽读书。不过,学杂费我还是先欠着。”

吴老师故意生气地说:“再苦也要送孩子读书,不读书孩子将来会更苦。学杂费不用担心,大不了我从工资中挤出一点就行了……”

返回时,家长硬要背着吴老师,魏满凤随后扛着两根拐杖,还带了几斤糯米。回到学校,魏满凤高高兴兴地领了新书,家长执意要把糯米送给吴老师,吴老师不得不收下。第二天,吴老师又给魏满凤买了一个文具盒和一本《新华字典》……

吴才有收入不高,原来一些年七七八八加起来也只有2000元。爱人帮着行走不便的他照顾学生,也没有一分钱补贴。家里负担很重,但他从不向学校提要求。吴才有说:“都是老师,条件都不好,我不能搞特殊。”

“勤”字连到心窝里

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的吴才有,最喜欢的就是教书、读书。拄着拐杖下了讲台,备课、批改作业之余,他就一本一本看书。令人吃惊的是,他还在《中国教师报》《湖南日报》《湖南教育》等报刊发表了教育教学论文70多篇。他是大盛中心小学53名教师中有名的才子。因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2015年,吴才有被评为“湖南省第九批特级教师”。

吴才有有才,更有德。学校难搞的事情,找他,他一口答应。一年级难教,他教。寄宿班难教,他教。20多名学生寄宿在学校,白天上课,晚上辅导。干事特别认真的吴才有,用眼过度,得了青光眼。右眼视力下降,视野缩小。他说:“当老师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书教好,让家长放心。”

吴老师虽身体残疾,但他从不以此来拖累工作,相反还以百倍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工作,无私奉献,积极进取。教学中,他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勤学好问。2011年他担任六年级寄宿班期间,时时刻刻都有学生围在身边问题目。吃了晚饭后洗脚时,一边听学生念题,一边启发学生找思路,掌握解题技巧。有一次上厕所时,唐凡同学拿着笔和纸跟到厕所,同事们常以此作“轶事”相传……

就在这一年,吴老师因为用眼过度又患上了青光眼,到湘雅二医院做手术时,右眼只有光感,没有了视力。

手术后,医生嘱咐他全休一个月,可吴老师回到家第二天就上了讲台,当时因为他看什么东西都有重影,在讲课时,就让爱人在上面板书,辅助吴老师上课。孩子们看了深受感动,学习也特别自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年的寒暑假,来看望吴老师的学生络绎不绝;每当教师节来临,吴老师总要收到一大摞的贺卡,上面写满了学生对老师深情的祝福:祝吴老师身体早日康复,生活如意……

据了解,吴老师在25年的班主任工作中,直接资助贫困学生达60人以上。是他,令无数青少年走出了闭塞的深山,让众多贫寒学子摆脱了失学的痛苦。由于吴老师出色的工作和骄人的业绩,他先后多次获县先进工作者,县明星教师,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最可爱乡村教师”,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015年被评为“湖南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同年又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16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美誉,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接见。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立云:四十余载辛勤耕耘 教书育人不忘初心

他是学生的学业、生活、人生三重导师,打造出了一支令人羡慕的水稻育种“梦之队”,成为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科研力量。他的故事如大地般厚重、农民般质朴。――题记


事迹说明

40多年来,湖南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陈立云教授始终把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情感融为一体,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及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三农”,做出了突出贡献。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

他是学生的学业、生活、人生三重导师,桃李满园。具有42年教龄的他,给本科生上课,本是信手拈来,可每次上课前都坚持认真地备课,写讲义,做PPT,总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动态展现在课堂中。对他来说,水稻测产,本是“目测”就能八九不离十,但他每次要用打谷机把稻谷打下来,让秤杆子“说话”,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他还积极投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及创新能力培养,积极探索本科和研究生教学模式,经常给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作励志报告。

“做科学研究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水稻育种一般都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出成果,我的第一个有影响的成果是46岁那年才出的。”“不要急于出成绩,不要浮躁”,这是陈立云对学生的告诫。他没有上班和下班时间,也没有节日和假日概念,基本上不在实验室就在办公室,不在试验田里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常说:“水稻生长不过年(节)”。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治学态度,他42年如一日候鸟般穿梭于长沙和海南两地,正是这样严谨的科学精神,他创造出42年时间能够选育65个水稻品种的奇迹。

在学生眼里,陈立云是一位心细如尘的“生活导师”,学生肖应辉教授清楚地记得10年前他刚留校任教的景象,他说:“当时一家三口只能挤住在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陈教授几次来到我的住处,仔细帮我盘算家具的摆放,力争最小的空间能得到最大的利用。”学生雷东阳至今还记得:“陈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做他的学生要三不怕: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饿。要不是有陈老师这么高瞻远瞩的人生导师,时时为我们掌舵,我们学生的发展也不可能这么顺畅”。

他对自己培育的学生都有“私人定制”的人生规划,比如他培养的5个留校的博士生,他都要求出去做博士后,避免“近亲繁殖”,实现“知识杂交”。在陈教授的精心培养下,打造出了一支令人羡慕的水稻育种“梦之队”,已成为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科研力量。

潜心研究“田间学问”

生活中吃得苦、耐得住寂寞的陈立云,在科研攻关的路上,他不畏艰苦,勇于创新。“育种家首先得是农民,不下地就会被边缘化。”陈立云定义水稻育种为“田间学问”,他也实在太像一个农民――黝黑的皮肤,瘦削的脸,脖子上晒出黑红的一块。每一处“农民痕迹”,都是育种烙下的印记。

他每年像候鸟一样往返于长沙、三亚之间,常常是11月去,第二年4月回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长沙去三亚,需坐火车、轮船、汽车……有时,路上的行程要花一个星期。南繁研究,农民干的育种家要干,农民不干的他们还得干。除了水稻杂交、选种等这些技术活外,育秧、插秧、施肥、打药、赶粉、扮谷这些农活以及砍柴、种菜、做饭这些家务活也要自己来。

“两只老鼠半麻袋,三个蚊子一盘菜,蚂蝗当裤带……”这句海南当地习语被陈立云一行人亲身见证。最让陈立云苦不堪言的是蚂蝗,别人开玩笑说他每年都为冬繁“付出血的代价”。

20多个春节,陈立云都在海南的试验田里忙乎,在海南过年的次数比与家人团聚的次数多得多。1982年农历12月29日,别人都急着回家团年,陈立云却赶往“天涯海角”,那里有一项试验在等着他。除夕夜陈立云在火车上度过,空荡的车厢映衬着他孤寂的身影。到达海口时已是大年初一,街上所有店铺都大门紧闭,一天没吃没喝,直到第二天,陈立云才买了些饼干充饥。

60多岁的陈立云该退休了,妻子刘国华希望他早点儿卸下担子:“老陈几天不到田里走走、看看,就觉得浑身不舒服,我劝他不要劳累过度。他说,我要不到田间去,病得还厉害些。”

在科学研究上,他也一直用创新思维和智慧引领着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的发展,他早在多年前就提出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水稻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将发生重大改变,对杂交水稻的一些农艺性状必然会提出新的要求,他提出要“拯救杂交水稻”,真正做到杂交水稻育种的未雨绸缪,所以业内同行常说“陈教授的做法经常被模仿,难以被超越”。

他潜心杂交稻研究42年,在两系杂交稻理论创新、种子生产技术突破、水稻新品种选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育成65个水稻品种通过审定,累计推广2.97亿亩,新增效益230亿元以上。获专利、著作权或植物新品种权28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199篇。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优秀专家等奖励和荣誉。

“育种家应该是农民的军师”

他情系“三农”,很为农民考虑。在做项目写论文时,都要求要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少来花架子。他选育的品种也是根据农民需要来,真正把农民装在心里。

在安徽,一位农民种了陈立云培育的杂交稻品种,按照往年种其他品种的收成,5亩只带了80个编织袋装谷。没想到80只袋子装完,剩下的谷子还装了15袋。农民握着陈立云的手说:“陈老师,多亏了您,我们今年要多收好多谷子。”

他到云南保山繁殖种子。保山村民祝朝启和陈立云团队合作繁种5年了,他的繁殖田收入从每亩3000元提高到近6000元。祝朝启与陈立云聊天:“老陈,我俩年纪差不多,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都不想种田了,种不动了,你还天天蹲在田里,佩服、佩服。”祝朝启的话也是陈立云思考的科研命题。“今后种田的人少了,种田要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栽培的时候还要轻简化,这些‘化’就要求品种有新的特性。”

他总是依据农民的要求指导育种。他说:“育种家应该是农民的军师,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适合农民生产实际的不要研究,农民需要的自己凑经费也要研究。”近期,他在为降低杂交种子制种成本而努力,而这项研究暂未获得科研立项,他自掏经费研究。

他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的事迹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报道。光明日报发表评述:“时代呼唤忠诚;国家需要忠诚;人们赞颂忠诚;历史记载忠诚。一言以蔽之,需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因为如此,陈立云教授才能为培育两系杂交水稻30个春节离别家人在海南独自度过。用他的话说,绝对忠诚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受得起清贫’。”

(素材来源于教育部网站)

  • 上一篇:香港湖南联谊总会会长周群飞向家乡灾区捐款1500万港币
  • 下一篇:2017年湖南省高招政策解读 网上录取如何防范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