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湖南乡村振兴探索 桑植县梭子丘村――风情老街韵味足

时间:2017-12-04

11月8日,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文化广场,村民进行舞龙表演。 覃文乐 摄

宁奎 廖声田

红灯笼、白栏杆、小青砖……一排排白族特色现代民居沿街而立,白色外墙上的山水画生动而富有韵味。11月下旬,记者走进桑植县梭子丘村白族风情老街,夕阳顺着瓦檐斜落脚下,浓郁的白族风情扑面而来。

老区桑植,仅次于云南大理的全国第二大白族聚居区,有白族人口13万人。梭子丘村位于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700年前,白族先民“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布慈阳”,到这里落地生根。如今,一条老街的新生,标志着白族儿女阔步迈进新时代。

在风情街的中央地段,“梭子丘大酒店”的白族风格招牌十分打眼。“梭子丘能成为景点?3年前,没几个人相信。”从酒店4楼阳台望开去,宽阔的柏油路在灯光的照射下,一直延伸到山的尽头,酒店老板、“80后”姑娘谷湘玉,这样形容曾经的梭子丘――天上“蜘蛛网”,地上灰尘跑,司机过路从不踩刹车。

这个“司机从不踩刹车”的地方,在两年多前迎来发展的转折点――2015年4月,张家界市委组织部帮扶工作队来到这里,开展驻村扶贫。“依靠白族文化做旅游文章。”帮扶工作队透过“灰蒙蒙”的天空,看到了本地村民“看不到”的内容,也看清了梭子丘未来发展的方向。

于是,一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剧目,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开场。不到3年时间,两条并行柏油路建成,“灰尘街”变身“白族商业区”;“蜘蛛网”入地,民居“穿衣戴帽”,再现最美天际线;白族戏剧院、白族文化广场、白族文化墙等一个个项目建成,文化有了新载体;乡村旅游兴起,多产业产生效益……

今年7月1日,白族风情街开街当天,梭子丘大酒店与梭子丘白族主题客栈、白族茶庄等特色店面同时开业,迎来首批游客。

“不用去大理,梭子丘让你感受纯正的白族风情。”一条网络宣传语,让这里成为周边游客向往的“小大理”。名头渐响的梭子丘,日均接待游客近200人。

人气有了,游客来了,这颗“深山明珠”亮起来了。“原汁原味的白族文化,令人回味无穷。”夜幕降临,暖黄的灯光照亮整条风情街,玉石坊、根雕坊、茶庄、酒坊、豆浆铺灯火通明,来自长沙等地的游客沉醉其中,这个昔日暮气沉沉的偏远山村,摇身变成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景点。

“以前尽往外跑,现在都想回来。”在外打拼的村民看到谷湘玉的生意越来越火,纷纷回乡创业。

靠着风情街的餐饮,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斗元的2000只鸡不愁销路。有着一手腌制咸鸭蛋好手艺的他,还趁机打造出“梭子丘咸鸭蛋”这一农产品品牌,“一盒10个,38元一盒,两个多月卖了500多盒。”

市级傩戏传承人向国建,靠着在外“卖艺”,勉强维持一家人生计。随着梭子丘乡村旅游品牌打响,他迅速拉起了一支40多人的艺术团,为慕名而来的游客表演各种非遗节目,艺术团成员也渐渐鼓起了腰包。

“建设美丽梭子丘,高歌乡村振兴战略。”张家界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陈叶峰表示,未来,梭子丘还将启动垂钓区、拓展区、观光区、度假区等建设,着力打造一个集旅游、休闲、民俗、探险等元素于一体的白族文化旅游小镇。

  • 上一篇:隆重纪念第四个“12・4”国家宪法日 新时代:法治湖南迈向新征程
  • 下一篇: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热潮 宣讲接地气 入耳又入心――岳阳市宣讲十九大精神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