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老乡回家乡 共建新湖南 | “带着工厂”回家乡

时间:2017-05-05

通讯员 孟春绒 湖南日报记者 彭业忠

5月2日,记者走进永顺县猛洞河工业园。一场春雨洗刷后,大山包围中的一栋栋黄色的标准化厂房显得清新脱俗。永发鞋业公司的生产车间设在该园创业楼第4栋,今年37岁的公司董事长陈德艳在车间里忙碌着。

1200平方米的车间里一派繁忙,4条针车流水线上,200多名工人在忙碌着。在一台缝纫机前,陈德艳和一位腰上别满维修工具的技工用手势交流着。一件朴素的休闲西装、一条简单的牛仔裤、一头随意的短发,让人不敢相信,他就是公司的董事长。

陈德艳出生于永顺县灵溪镇一个土家族贫困山村,17岁就离家到江浙一带打工,在鞋子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无论是生产、销售,还是机器维修,他样样精通,其身份也从普通车工变成了生产部管理人员、业务经理,最初想通过外出务工摆脱贫困的愿望实现了。

2011年,陈德艳拿出务工积蓄50万元,和朋友在温州办起了鞋厂。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市场资源后,2015年底,他把工厂“带回”了永顺老家,30多名永顺老乡、50多万元订单等也随之带了回来。

在猛洞河工业园里,标准化厂房由园区提供,保障性住房、供水、电力、通信、绿化等也由园区配套建设。

陈德艳告诉记者,公司与意尔康、海澜之家、大虎鞋业、金螳螂鞋业、大东女鞋、康奈鞋业等多家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今年头4个月获订单110万元。

更让人振奋的是,去年5月,永发鞋业公司注册了“永发麒麟”商标,今年下半年将开始生产自己品牌的鞋子。在鞋子设计中,陈德艳融入了许多土家族文化元素。

回了家乡,不忘老乡。今年农历正月初八,公司招聘那天,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领着46岁的聋哑儿子王胜军前来应聘,陈德艳了解情况后,当即和王胜军签了聘用合同,并把他培养成了厂里的维修工。王胜军靠母亲照顾过了大半辈子,如今成了月收入2000多元的技术工人。

像王胜军这样的残疾员工,公司里还有20多名。另外有90多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民,在公司实现转移就业。

“在外务工,总是牵肠挂肚的,现在每天下班能陪在父母、孩子身边,心里很踏实。”当地人王小琴大姐的话,引得周围几个工友频频点头。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3台大型货运车在仓库大门外装车,将已加工好的鞋面运往浙江温州等地。穿过公司车间,生产线上的缝纫机轮飞速转动,机针“嗒嗒嗒”上下跳动,演奏着一曲动人的乐章。

相关专题:老乡回家乡 共建新湖南

  • 上一篇:从严治党在路上 | 精准监督,助力精准扶贫
  • 下一篇:[湖湘自然笔记]立夏:春去夏犹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