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精准扶贫在三湘 | 湖南样本:织就一张“应保尽保”网

时间:2017-05-09

织就一张“应保尽保”网

――祁东县清华山村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样本解析

图①:4月21日,祁东县清华山村,易地搬迁点幸福苑外景。

图②:4月21日,祁东县清华山村,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曾运秀在家中打水做饭。

图③:4月21日,祁东县清华山村,低保户李建新一家五口在房屋前合影。

图④:4月21日,祁东县清华山村,87岁的“五保户”肖太和住在幸福公寓内。 傅聪 摄

图⑤:4月21日,祁东县清华山村,住在幸福公寓内的老人在清理垃圾。

图⑥:4月21日,祁东县清华山村,幸福公寓外景。本文图片均为 湖南日报记者 傅聪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刘勇

4月21日,记者从祁东县城出发,前往全县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凤歧坪乡,探访该乡在2016年实现整体脱贫的清华山村。

驱车颠簸75公里,才来到“小高原”清华山村。村里气温比县城明显要低,但春意正盛,满眼绿树新叶,处处鸡鸣蛙叫。

村党支部书记曾令平告诉记者,清华山村缺水少田,全村1500来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12户448人。这些贫困户中,有一半左右的家庭很难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等实现脱贫,需要社会保障兜底才能“扶”起来。

对此,民政、扶贫等各方联合发力,精准施策,织就一张“应保尽保”网,确保每个困难群众都被“托起”,沐浴在党和政府关怀的浓浓春意里。

1 给低保户“补差”扶持

清华山村最大的村情是干旱。该村地处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加之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土壤储水能力差,到了下半年,村民常常面临“喝水难”的问题。

可是,如今在村民曾凡杰家,只要打开水龙头,随时都有干净的水流出。这得益于衡阳市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进驻清华山村后,大力新建饮水工程,维修、替换老储水池和竹制“水管”,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问题。

曾凡杰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长期患病,两个女儿均已出嫁。2016年上半年,曾凡杰在干活时摔伤身体,“全劳力”变成“半劳力”,再也做不了“重事”,生活陷入困顿,脱贫几乎无望。

经过自己申请和民政部门的核实、公示等程序,曾凡杰和妻子从2016年6月开始吃上低保,每人每月能领到135元的低保金。

“低保金虽然不多,但我们自己也还有点收入。”曾凡杰告诉记者,他和妻子种了红薯、玉米、花生,面积不如以前,不过还是能卖些钱;驻村工作队还给他家免费发放了二三十只名贵的乌骨鸡苗、土黄鸡苗,放养一年就能“进钱”,价钱很好。

“养鸡不费体力,很适合我们。”曾凡杰盯着记者说,“2016年,我们夫妻俩一共赚了8000多元钱,政府发了半年的低保金有1600多元钱。算上还有一个户口留在家里的女儿,平均每人也有3200多元的收入。”

2016年,清华山村的贫困户绝大多数都和曾凡杰一样,领到了驻村工作队免费发放的乌骨鸡苗、土黄鸡苗。驻村工作队队长胡萃介绍,散养乌骨鸡苗、土黄鸡苗,是扶持清华山村脱贫的主要产业项目之一,因为这个既能适应村里的自然环境要求,又能匹配村里老弱病残多、劳动力少的现实。驻村工作队共免费发放了7000多羽鸡苗。村民养到年底,乌骨鸡论“只”卖,每只198元,土黄鸡论公斤卖,每公斤100元,实现了户均增收3000余元。

不仅如此,因为住房条件太差,曾凡杰去年还和另外9户人家一道,易地搬迁到了驻村工作队为他们新建的红砖房。

包括曾凡杰在内,清华山村去年有59户共79人吃了低保。民政部门根据他们的收入情况,对照脱贫线进行“补差”,“低保金+个人收入”,确保跨过贫困线。同时,扶贫部门配套跟进其他扶贫措施,提供公共服务,确保低保户的生活质量大幅改善。

2 给兜底户“全额”救助

2016年,祁东县在低保政策的基础上新增了“兜底”政策,助力社会保障兜底扶贫一批。祁东县民政局局长陈助元告诉记者,如果说低保是“补差”,那么“兜底”就是“全额”救助,帮助被救助家庭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上“一步到位”跨过贫困线。

清华山村今年5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建军,以前只有自己一个人吃低保,每年只能领到1500多元钱,2016年“升级”为“兜底”后,全家5口人都享受政策,每人每月242元,一个月就能领到1200多元钱。

包村乡干部刘世茂介绍,为了重新精确认定低保户,特别是在这个基础上“找准”新设的“兜底”户,乡政府、驻村工作队根据“应保尽保”原则,一看二问三核实,逐户走访,以此确定是否符合条件。经过实地调查、村支两委商议、党员群众大会评议和民政部门调查审核等程序,清华山村确定全村有67户共99人为低保对象,其中8户共20人为兜底保障对象。低保、兜底都实行动态调整。

李建军虽然有房子住,但他妻子患精神病,还有3个幼小的孩子需要抚养,从低保户新转为“兜底”户,大家都没异议。

现在,单凭“兜底”金,李建军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非常接近每年3000元,也就是“摸到”了脱贫线。去年,李建军还经常去村里搞建设的工地上做事,有时还进山栽树赚钱,合计收入超过6000元。照此算,全家人均年收入超过4100元。

村里的工地,主要是驻村工作队资助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扶贫,做工的绝大多数是清华山村的贫困劳动力,而且开出了每天200元的高工价。驻村工作队队长胡萃说,这种“变通”的务工,在最近一两年里,每年至少给村里的贫困户平均增加2000元的收入。

而李建军进山栽的树,是驻村工作队引进并免费提供的中药材槐米树苗,村集体经济有份,贫困户个体也有份,平均每户2.6亩,目前已形成连片800亩的规模。槐米树虽然要明年才能挂果产生效益,但村集体经济林子的栽培、管护同样可为每户贫困家庭提供每年2000元左右的收入。槐米树挂果后,每亩可收入4000元以上。

3 让五保户安享晚年

清华山村新建的村部一楼,是专门用来集中供养住房条件差或者没有房子的“五保”老人的。

记者看到,每个“五保”老人都是独立一间房,有点像城里的“单身公寓”。每个房间约18平方米,地面平整、墙壁洁白,厨房用具、床铺等一应俱全。

目前入住的是5位“五保”老人。住在最边上一间的是72岁的曾祥用老人。他告诉记者,他原来住自己的一间老土砖房,随时都可能倒掉,每天提心吊胆。现在免费住在这水泥、红砖房子里,还有自来水,又安全、又舒服。

“民政部门每个月给我发440元‘五保’金,养老保险每个月还给我发80元。我身体好,还做得事,每年也能赚两三千元钱。政府部门有时候还来慰问,送油、送衣服等等。所以,我的钱是够用的,吃穿住都没问题。”曾老高兴地透露,他现在每顿都能吃荤菜。

5位老人的“兴奋点”各有不同。76岁的肖化红喜欢热闹,村里就把为他们集体安装的一台电视机放在他的房间;82岁的罗和美一个人过了30余年,现在终于天天有人可以聊天了;89岁的曾祥秀眼睛不方便,在开阔平坦的房间和前坪里行动更为自如。

而87岁的肖太和老人最高兴的是,他们“五保”老人现在看病也更方便了。平时看病有“新农合”,“新农合”投保的钱由政府出;住院的时候是免费。2016年农历正月初一,刚住进集中供养点不久的肖老,突然发急病不舒服。一名村干部知道后,马上开车到几公里外找来医生看病,而后又为他买了药。

据悉,清华山村目前共有16户“五保”户。为了让他们都安享晚年,村里安排另外11户有房子住的实行分散供养,每月“五保”金为350元,养老保险等其他政策同样享受。

【清华山村档案】

祁东县凤歧坪乡清华山村(由原光祖村和原灵官庙村两个村合并而成),地处祁东县西部,距县城75公里。全村处于衡邵干旱走廊核心地带,喀斯特地貌,地表蓄水能力差,干旱问题突出,自然条件恶劣,人均水田不足0.3亩,属于省级贫困村。

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1581人,常住人口不到50%,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幼。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2户448人。2015年,衡阳市委组织部派工作队进驻原灵官庙村开展扶贫,并村后,扶贫工作进行了整合。2016年底,清华山村整体脱贫。

【脱贫者实话实说】

李建军(今年52岁,全家5口人,基础差、缺劳力致贫,2016年依靠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我有点力气,但是“脑壳”没有别人那么会“转”,只能在家里周围给别人做点小工。老婆长期患病,只能在家给3个小孩洗衣做饭,赚不到一分钱。家里两间房子,是政府和亲戚以前帮我建的,现在还蛮好。

2016年,政府帮我们5个人都办了“社会保障兜底”,现在全家每个月一起能领到1200多元。加上我做小工,平均每个月也可以赚到500多元。一家人的年平均收入有3000多元,很不错了。我家还养了乌骨鸡、土黄鸡,种了200株槐米树。

肖太和(今年87岁,无子女,靠“五保”政策脱贫):

我生于1930年,今年80多岁了,真的觉得现在的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是最关心的。

年轻的时候,我在村里、生产队也当过干部,我感觉啊,现了享受到的五保待遇一年比一年好。

2016年,县民政局给我发了5000多元钱,村里还帮我从老土砖屋搬到了新建的红砖房,集中供养,免费住,很舒服,过得比以前开心多了。

曾凡杰(今年55岁,全家3口人,因病致贫,2016年靠低保政策脱贫):

2016年,我在外面做事的时候摔伤了;老婆长期有心脏病,两个嫁出去的女儿,有一个户口还留在家里。

村里和驻村工作队知道我家情况后,帮我们俩申请了低保,现在每人每月能领135元。我和老婆还能做点农活,虽然当不得“全劳力”,但加起来一年也还有七八千元收入,粮食不用买,日子过得还算好。

最高兴的是,村里和驻村工作队帮我家搞了易地搬迁扶贫,不但帮我们建起了新房,还帮我们买了家具。去年,我们在新房子过的年。

【记者手记】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刘勇

农村贫困人口中,无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老弱病残者,是扶贫攻坚路上需要特别扶持的一个群体。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对老弱病残贫困群众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

过去,许多地方社会保障中的低保标准是低于扶贫标准的。这就导致,一些条件更差的老弱病残者,可能比一般的贫困人口得到的帮扶还少一些。这显然不合理,也有违“精准”的要求。

提高低保标准,并在其中增加“兜底”政策,促进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是解决“一个都不能少”的重要举措――由民政部门直接发放救济资金,并配合其他帮扶措施,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帮助需要“兜底”的群众“一步到位”实现脱贫。

对民政部门而言,首先要像扶贫部门一样搞“精准识别”,把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坚决清理出政策范围,把需要“兜底”的群众认真“兜”到位。此外,还要注意实行动态管理。比如,有的因病致贫者,痊愈后恢复了劳动力,就应该根据政策进行调整;有的原本已经脱贫,或者本来不是贫困户,但如果突然遭遇病残变故等,家庭失去经济来源,只要符合政策要求,就应该及时将其纳入兜底范围。

对贫困群众而言,要正确对待“兜底”政策,如实反映家庭情况,不要因为“好面子”而讳言,也不要刻意“哭穷”,把党和政府的政策性帮扶资金看成“不占白不占”的小便宜。

  • 上一篇:走近科学家 | 黄伯云:天高地阔任君飞
  • 下一篇: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关注攸县煤矿气体中毒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