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文化去旅游
――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纪实之二
湖南日报记者 李传新
一部《芙蓉镇》电影让湘西一个小镇如今成为4A级旅游景区,一首《神奇的九寨》让九寨沟令多少人为之神往。
一部电影、一首歌、一个传说,足以让一个地方名扬天下,让人铭记心中。跟着文化去旅游,既是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旅游升级的必然。
近年来,湖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渐入佳境。
不久前,省发改委发布的2017年首批230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旅游文化项目就有30个,其中全域旅游18个,文化创意12个。在今年我省花大力气建设的旅游文化项目中,既有大王山旅游度假区、衡山“盐湖”、雪峰山云端轻轨这些“新面孔”,也有天门山、东江湖、老司城、铜官窑、书堂山国学小镇等知名景区的升级打造、整体开发,华谊兄弟电影文化城、美丽中国・长沙文化产业示范园更有成为新“IP”之势。
融合发展渐入佳境
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我省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等产业的融合程度越来越深。
据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负责人介绍,我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旅游借文化活动招徕游客,催生旅客流量。比如元旦、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在景区举办的山歌节、洗泥节等各类文化主题节会活动。另一方面,文化在悄然改变单纯的旅游消费习惯,品文化景观、购文化产品、观文化演出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习惯。以去年“十一”黄金周为例,张家界市5家演艺剧场,近8000个座位,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过千万元,同比增长35%,个别剧场增长超50%。
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文化旅游融合中尝到了甜头。红石林地区以土家文化为代表,不但有以茅古斯舞、摆手舞、傩戏为代表的土家戏剧,还有以山歌、打溜子、梯玛神歌、酉水号子为代表的土家歌曲。景区不断挖掘特色文化,专门捐建非物质文化传习所,还重金打造了一台原质原味的山歌剧《爱在红石林》。四海八方的游客都能够在景区感受到老百姓表演的特色歌舞,感受到土家文化的神秘魅力。红石林还加强景区与影视节目的合作,让文化影视助力景区发展。《血色湘西》、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4》、江西卫视《玫瑰之旅》等都在红石林取景拍摄,吸引了广大观众来到红石林。红石林景区开发十年来,从昔日不毛之地到“中国最美地质公园”,从过去的“坐井观天”到如今的国际化交流,土家摸泥节、中法原生态音乐节,让世界了解了湘西,让民俗走向了世界。红石林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老百姓的脱贫致富,还成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展示的一个窗口,为湘西的精准扶贫开创造了新的路径。
融合之路还需更宽
近几年来,我省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全省13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和28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建设与宣传推介进展顺利。但与国内外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省旅游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钟飞女士认为,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广度深度还不够,还需更广泛、更大众化。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驻湘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郭晋云建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要进一步完善促进融合的顶层制度设计。建议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统一开放高效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领导机构,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旅游、税收、金融、国土、工商执法部门联合参加,组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领导小组。
文化旅游融合的国际化也将成为新的趋势。张家界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天保说,以全球化视野和国际化眼光定位旅游发展,对湖南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县发展至关重要。张家界多次到欧美、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张家界魅力湘西艺术团连续三年受文化部邀请,代表中国民族文化赴欧洲等国家展演,将民族文化拓展到国际舞台,助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针对目前文化旅游融合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省里今年将重点补齐县域短板,着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特色县。十三五,湖南将重点打造13条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线路、46个湖湘风情文化旅游小镇、31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70个旅游资源重点县、 500个特色旅游村。引导县域文化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一县一品”、多点支撑的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