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5月12日讯(记者 吴名慧)“鱼骨做梭织花锦,骨针用来缝衣裳。”这是侗族《远祖歌》里的句子,描绘的是侗族姑娘织布裁衣的好手艺。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湖南主展馆,侗族“织娘”粟田梅现场重现了这样的的诗意画面――彩线穿梭,经纬交织,侗锦美丽花纹随着织娘脚踏手捋缓缓呈。11日开展以来,粟田梅织机所在的方寸之地一直人气爆棚。
粟田梅12岁开始向母亲学习侗锦,15岁已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至今,她已在织机上穿梭了40余年。
这几天,粟田梅往织机上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一边穿线,还要一边应答观众提问,这对她的体力是不小的挑战。“很累,特别是腿酸,但是一直有很多人来看,我就舍不得停下,总想再坚持一下,就有多一些人知道侗锦。”身为侗锦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粟田梅把推广传播侗锦文化看得比什么都重。
现场,就在这台织机旁的展台上,展陈的是梭说侗锦亚麻系列文创产品,出自粟田梅所在的通道“织娘之家”和80后设计师杨苗的领衔的“梭说”文创品牌。每件产品上还有个小小“身份证”,上面记录着织就这件产品的织娘故事。
“文创和侗锦结合得很好,以前我们只做自用的头帕、小儿毛巾这些,现在有年轻人帮忙设计,披肩、围巾、床上用品、壁挂、抱枕、车饰都能做了,产品丰富,图案又新又好,也能卖得更好了。”粟田梅说,村里创新发展侗锦产业,对生活上帮助很大,“织娘白天务农,晚上织锦,每个月都能增加两三千元不等的收入。以前外出打工的人都可以回家来工作,这样一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有市场才能保护和传承技艺,两千多年历史的技艺不会失传,还能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文创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