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湖南新闻

大地颂歌④丨湘中农事历1958-2018(组图)

时间:2018-08-27

编者按:今年9月23日是中国首个农民丰收节,现下正值秋收季节,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系列报道《大地颂歌・庆祝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聚焦三湘四水新农村,谈农事、晒丰收、晒幸福,稻花香里说丰年。

大地颂歌①丨丰收的喜悦(组图)

大地颂歌②丨丰收的颜色(组图)

大地颂歌③丨祁东黄花遍地香(组图)

他们,曾陪伴一代甚至几代人在土地里摸爬滚打一辈子;他们,承载着农耕文化重要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他们,因为科技高度发达、农业高效生产而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远离我们的视野。

“他们”是农具,千百年来农民朝夕相对的伙伴。就算渐渐消逝,我们也不忍心说“它们”。

在中国首个农民丰收节即将来临之际,红网小编为你细数六十年来的农事历,见证湖南农耕文化的历史变迁。

  记忆一:耕整

“弯弯树,弯弯柴,能把土地翻过来。”小时候,老师出到这样一道谜语题时,同学们总会异口同声地回答:“犁!”

一头老牛,一弯老犁,一个扶犁的老农……绘就成一幅美轮美奂的乡村耕种图。这是1958年,发生在湖南省双峰县小富公社的一幕。

那时候,一头牛、一把犁往往是农户家里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它们常年以来焕发着蓬勃向上的朝气,散发着原汁原味的泥土芬芳,它们,也成为了湖南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见证者。

2014年,湖南攸县的农民还在坚持使用牛耕。

一名农民用楼梯在平整翻耕后的水田。

湖南省辰溪县仙人湾乡布村,农民用微耕机耙田。

20世纪初,各地逐渐开始实行机械化耕作,小型农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图为湖南一名农民驾驶机滚船在耕作。

2018年,双峰县荷叶镇一名农民驾驶旋耕机在翻耕土地。

  记忆二:育秧

俗话说“秧好半年禾”,育秧是一件要求颇高的技术活儿。育秧发展变化主要经历了人工浸种火坑催芽、播种、覆膜到使用催芽机、全自动工厂化育秧的过程。

传统的人工浸种、催芽。

井字镇的农民将种谷播撒到秧盘上。2000年后,抛秧技术在井字镇得到迅速发展,后来慢慢向其它乡镇发展。

2010年后,种粮大户尝试在天气好的情况下使用直播技术。

农民用上了种谷催芽器,种谷发芽率有了较大提升。

井字镇杨球村抛秧机用秧苗育秧基地。

技术人员仔细查看全自动化育秧的秧苗。

  记忆三:插田

在我们湖南农村一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大人望插田,孩子望过年。为了让全家人能体味到过年的丰盛,长辈们总是祈望自己的稻田里有个好的收成。一家人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弯腰插秧的的身影不再常见,取而代之的是轰隆隆的“铁牛”在田间径直穿行。眼看着青葱的禾苗逐渐变成金黄的稻穗,已经务农50多年的张老汉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他说:“不管时代怎么变,技术怎样创新,手中的锄头把都不能丢,因为这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就是传统的手工插秧方式。

即使在农机普及化的今天,山区、丘陵地区也还是能见到手工插秧的场景。

2000年后,井字镇率先推行抛秧技术。

2012年,井字镇莲塘村引进第一台手扶式插秧机,农民们争相观摩。

继手扶式插秧机后,农民们很快就青睐上了更高效的高速插秧机。

2017年,井字镇农民企业家彭洪巽开发出全国第一台高效有序抛秧机。

  记忆四:植保

种水稻插完田后不久,就要中耕除草了。今天农村中耕都是用除草剂,可当年却要卷起裤腿下田,几人一排,每人撑根木棍,用脚把杂草踩到泥里去。不过比起春插和双抢来,中耕除草算是最轻松的活了,要碰到运气好,还可捉到又粗又大的黄鳝,那就算打牙祭了。这张1974年摄于长沙脱甲公社的照片,就是社员在稻田里中耕。

小富乡的农民在撒石灰等土农药防治病虫。

小富乡的农民用储压圆筒式喷雾器来防治病虫。

井字镇的农民在用电动式喷雾器喷洒农药。

农民在用担架式打药机防治病虫。

近年来,无人植保机开始被农民接受。

  记忆五:扮禾

老湖南人都知道“扮禾”这个词。今天农村收割水稻都是用打稻机,而且大都是电动的,但数十年前农村扮禾要用扮桶,扮禾要靠人力一下一下在扮桶上摔打,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随着科技的进步,脚踩式扮桶、柴油和电力动力桶、小型收割机,以及大中型收割机逐渐出现,劳动量大大减少,劳动效率大大提升了。

图为1963年湖南大学土木系学生到浏阳文家市公社参加社教时与社员一起扮禾的情景。

一位农民在地上甩打稻谷。

在上世纪80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户逐渐用上了脚力打稻机。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民逐渐用上了电力、柴油作动力的打稻机。

井字镇一位农民驾驶改进后的龙舟牌收割机在收割稻谷。

高手在民间,当地农民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收割机,将送粮筒加长了一截,一般可以将稻谷直接输送到田边的货车里了。

  记忆六:晒谷

在农业社会,很多时候是靠“天”吃饭。晾晒稻谷虽然劳动强度不是很大,但最怕的是双抢时下雨。如果收回来的稻谷不能及时敞开、晒干,很可能会发芽坏掉。随着进入工业时代和信息化时代,如今一些种粮大户都开始使用稻谷烘干机,晾晒稻谷不用看天的脸色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南农村大都是土砖房,根本没有水泥坪。一块平地,几床席子,便成功解决了农民晒谷难的问题。

当地农民正在翻晒稻谷。

在生产队时经常用这种工具拉拢稻谷。

往上面倒满黄橙橙的稻谷,调好机关,右手慢慢的摇动,轻的飘走,重的留下,嘴上的笑,证明又是一年的丰收!

上世纪90年代后,杂质少、晒干快、易收藏的水泥地成为农民晒谷的利器。

2016年,双峰县井字镇福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使用烘干机烘干稻谷。

红网时刻记者 谭卫丰 整理报道

李建新、徐翔、王岐伟、邓建新、李秋江、SZTsmz等提供素材

  • 上一篇:上周长沙商品房成交面积筑底略升 购房者渐趋理性
  • 下一篇:奖金最高达4万 湖南法治公益广告及微电影征集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