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财经资讯 > 综合财经

审计署:4872.5亿问题资金已整改 处分8123人次

时间:2017-12-26
(原标题:审计署:4872.5亿问题资金已整改)

审计署:4872.5亿问题资金已整改

截至2017年10月底,被审计的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10.18万人,重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9.51万人,完善建档立卡数据信息21.68万人,从2018年起实现贫困识别常态化管理。

南都讯 年中审计“亮”问题,年底“晒”整改效果,已成惯例。昨天,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如期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

据介绍,截至2017年10月底,有关地方、部门和单位整改问题金额4872.5亿元,处理处分相关责任人员8123人次,制定完善预算和财务管理、境内外投资、司法保障等制度2476项。

焦点1

清退10.18万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去年,审计署重点对20个省份的15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进行抽查,并披露有些地方精准识别等基础工作还不够扎实的问题。

胡泽君在昨天的报告中介绍,截至2017年10月底,被审计的各县共剔除和清退不符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18万人,重新识别补录贫困人口9.51万人,完善建档立卡数据信息21.68万人,从2018年起实现贫困识别常态化管理。

胡泽君说,在审计整改中,一些地方建立了扶贫对象收入财产与公安、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大数据比对机制,切实提高贫困对象识别精准度。

据此前审计披露,扶贫中有地方追求短期效应,将扶贫项目集中在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存在“垒大户”、“造盆景”现象,还有1.7万人被“提前脱贫”。

昨天的审计整改报告显示,审计后,对项目建成后改作他用或废弃涉及的1.41亿元扶贫资金,相关地方通过追回资金、责成修补、落实后期管护责任等方式已全部整改。

对“垒大户”、“造盆景”、搞简单“平均主义”等问题,相关地方通过追回或补发资金、完善与贫困对象利益联结机制、拓宽精准帮扶渠道等方式,已整改1.88亿元。

此外,地方还对“被提前脱贫”人口逐一核查,将不符合政策要求的脱贫人口重新纳入贫困人口或给予财政补助,规范脱贫退出公示公开。

而针对此前审计发现的扶贫资金监管不到位问题,相关地方追回被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扶贫资金1.95亿元,并通过加强项目后续管理、完善资金审批手续等方式整改1.11亿元,追责问责412人次。

焦点2

央企149人次因业绩不实、违规资金被处理处分

部分中央企业“业绩不实”的问题,在昨天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被提及。

审计署在今年6月份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审计20户央企中,有18户企业采取虚构业务、人为增加交易环节、调节报表等方式,近年累计虚增收入2001.6亿元、利润202.95亿元,分别占同期收入、利润的0.8%、1.7%。

胡泽君昨天介绍说,截至10月底,已调整账目报表1790.88亿元,清退追回违规资金3159.82万元,处理处分149人次,完善规章制度75项。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前审计还发现部分央企投资经营风险管控比较薄弱。

胡泽君在昨天的报告中也就此介绍,审计后,对于境内业务风险问题,相关企业通过采取诉讼清收、追究责任、完善制度等方式,已整改问题金额581.66亿元;对境外业务风险问题,已整改问题金额371.6亿元。

此外,对超标准办会、购车、高档消费等问题,相关企业已整改5.07亿元。同时,共处理处分652人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341项。通过整改,共挽回损失12.74亿元。

焦点3

对500多亿元违规地方债采取整改措施

备受关注的地方债问题,昨天再度出现在审计署报告中。

南都记者了解到,此前审计发现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有的还存在违规举债问题。

审计署在今年6月份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审计的16个省(市、区)、16个市和14个县本级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政府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余额,较2013年6月底增长87%,其中基层区县和西部地区增长超过1倍;7个省份、6个市和5个县本级2015年以来,通过银行贷款、信托融资等形式,违规举借的政府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债务余额有537.19亿元。

对于这一问题,胡泽君昨天在报告中介绍,截至目前,对违规举债问题,相关地方通过终止或修改协议、撤销承诺函及提前偿还等方式整改253.5亿元;对其余283.69亿元违规举债余额,相关地区与债权人进行协商,制定了整改方案。

她还在报告中谈到,针对地方债的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财政部也出台了相关制度性举措,包括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警示,核查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问题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进一步摸排债务风险,会同有关部门部署地方清理整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问题等。

相关新闻

明年中央财政预算编制将首次

引入专项转移支付评估退出机制

呼吁已久的专项转移支付评估退出机制将被引入明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编制中。

昨天,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透露上述信号。

今年压缩了18个专项转移支付

监督中央财政资金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使用情况,是审计署连续多年跟踪关注的一个重点。

据审计署6月份公布的审计工作报告披露,中央财政资金中,一些一般性转移支付之下藏着“小专项”―――审计发现,一般性转移支付的7大类90个子项中,有66个具有指定用途,这些子项安排预算的总额甚至比上年增长了13%。

另外,在财政部上报的2016年94个专项转移支付中,其中84个未明确实施期限或退出条件,已明确期限的10个中有的未按期退出。除此之外,94个专项转移支付执行中实际细分为279个具体事项,部分专项整合后仍按原渠道、原办法分配和管理,对专项资金的清理整合不到位。

昨天,胡泽君在报告中介绍说,针对此前审计发现的问题,今年,财政部已明确要求取消政策到期的转移支付项目或支出方向,同时加强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数量由2016年的94个下降到76个,压缩了18个。

2018年预算将选取一定比例转移支付开展评估

胡泽君介绍,就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中,相关部门也从长效机制的构建入手,推动继续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

据介绍,财政部取消了政策到期的转移支付项目或支出方向,以及绩效低下或不适应形势的专项等。在布置编制2018年至202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支出规划和2018年预算时,要求每年选取一定比例的转移支付开展评估,推动建立转移支付评估退出机制;此外,根据分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进展,调整与事权属性不一致的转移支付资金。

采写:南都记者程姝雯发自北京

  • 上一篇:中企"走出去"民企占比超六成 忠旺下半年连下两城
  • 下一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