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研团队是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为依托组成的科研团队。
该团队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资环所所长王立春任首席专家,共有14名学术骨干,其中,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5人。
多年来,王立春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关键技术,连续刷新超高产纪录,创造了亩产1216.6公斤的高产纪录,为实现吉林省粮食连续增产达到700亿斤的目标、推动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日,在吉林省农科院,王立春及其团队接受了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的专访,王立春表示,团队构建了“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体系”,该成果基于对黑土农田土壤长期定位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将“黑土区退化土壤修复与可持续高效利用技术”与以“群体调控”为核心的超高产栽培技术集成,破解了吉林省玉米群体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不足的难题,创造了我国春玉米雨养条件下亩产1216.6公斤的最高纪录,实现了玉米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亩产超吨粮田目标;结合了以“宽窄行交替、部分秸秆立茬覆盖”为核心的种植方式,有效解决了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和秸秆还田困难的问题。
该项成果形成的“中部半湿润区增密抗倒、西部半干旱区节水补灌和东部中熟品种密植高产”的技术模式,成功应用于吉林省玉米主产区46%以上的面积,平均亩增产达46-70公斤,对全省玉米产量增加的贡献达58%以上,为吉林省粮食持续增产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该成果推动了玉米栽培学的发展,丰富了耕作学的理论与实践,于2009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退化黑土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的创建与应用”是团队历时35年持续的攻关研究,他们率先系统揭示了东北黑土肥力演变规律,明确了黑土退化机制,构建了黑土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体系;他们提出了寒区秸秆还田调氮、生物耦合土壤快速增碳提质技术,破解了寒区秸秆还田腐解慢、耕种质量差的难题;形成了黑土高强度利用与修复提升的关键技术,解决了用养不统一的矛盾;创立了我国独具东北特色的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模式,推动了区域玉米产业发展。2012-2015年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累计推广4428.08万亩,增产玉米142.59万吨,增收30.28亿元。
据了解,团队“十一五”以来,连续4年创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高产纪录,实现了由一亩超吨粮到十亩连片超吨粮,再到百亩全程机械化超高产的目标。在半干旱区,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超高产田,平均亩产1136.1公斤;中部半湿润区超高产田1亩实收亩产1186.1公斤;东部湿润区百亩连片全程机械化玉米超高产田平均亩产1216.6公斤,创雨养条件下我国春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最高产量纪录。
同时,团队在品种优化技术方面成效突出,国产品种农华101、翔玉998、富民985等亩产稳定超吨粮;湿润冷凉区玉米持续超高产技术取得突破;半干旱区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效显著;以玉米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集成了半干旱区玉米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连续3年突破吨粮;半湿润区玉米田合理耕层构建与土壤增碳培肥技术日趋成熟并在生产中逐步推广。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