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中国吉林网记者再一次来到长影旧址博物馆。这一次,想要踏寻长影译制片的足迹。
伴随着“新中国电影摇篮”成长的足迹,长影译制片也在风雨的洗礼与时代的考验中走过了71年历程。
从《普通一兵》开始,长影译制片揭开了新中国电影译制片的华彩乐章。截至目前,共译制了2400余部经典外国影片。几代长影译制片人的艰辛努力,在中国的译制片史上高高擎起了属于自己的旗帜。
而在70余载传承发展中,长影译制片始终在“变”与“不变”中坚守。
博物馆重温长译如歌岁月
走进长影旧址博物馆,脚步停留在长影译制片展区前。那一张张印满岁月痕迹的老照片,带着我们重温长译那些如歌的岁月。
长影成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其中第一部翻版片(译制片)——苏联影片《普通一兵》就是由长译译制的。
现场的工作人员从新中国成立前开始讲起。那时,为了使观众能够看懂外国影片,东影(长影前身)担当起了译制苏联影片的重任,组建了译制片机构——翻版组,由袁乃晨任组长,开始了新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初创历程。
“《普通一兵》最初翻译完成的脚本没有考虑到录音的要求,台词与口型完全不吻合,在译制的过程中,东影首创了翻译影片‘对口型’方法,成为此后译制片工作者共同遵循的配音原则。”
当时,袁乃晨需要将整部影片的台词都背下来。为了使演员适应配音,他一字一句地教大家练台词,给他们讲戏。为了让演员有连贯的情绪,袁乃晨按照影片给演员们重新排一遍戏,然后才开始录音。
“当时录音室只有一只话筒,配音演员只得轮流走动配音。每个人走动时都小心翼翼,生怕出现衣服摩擦声或者脚步声,使录音作废。”
翻版片职员们的吃、住、行都集中在录音室。他们兢兢业业、日以继夜地不离工作岗位,困了就在地上睡,轮到谁的台词了,招呼一声就马上起来,真正做到了废寝忘食,随叫随到。
第一部译制片大获成功,此后苏联影片的华语翻版片的版权完全交由东影来制作。袁乃晨也被誉为“新中国译制片之父”。
1951年到1960年,是长影译制片生产的黄金时期,也是新中国译制片的第一个辉煌年代。
这个时期,长影共译制了25个国家的433部影片,平均每年近44部,经常有四、五个组同时工作,参加人员几乎达到百人。
几十年来,长译也涌现出了如张玉昆、吴静、白景晟、向隽殊等一大批优秀的配音演员,他们用富有特色的声音,刻画了难以计数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万千影迷的偶像。
录音室里遇到了“巍姐”
随着工作人员的讲述,大家的思绪完全沉浸在往事之中,感叹于长译当年的辉煌,更为长译的老艺术家们身上的精神所感染、感动。
不知不觉地,走到了同在博物馆内的长影译制片厂办公区,现在它已经更名为长影集团译制片责任有限公司。
录音室内,一男一女两名配音演员正在为一部影片配音,隔着一层玻璃墙,另外三名工作人员也在紧张地忙碌着。录音室外面,几个年轻的配音演员正在候场。此情此景,让人一下子会联想起长译几十年前的情景。
一位中年女子不停地穿梭于各个工作人员之间,不停地跟他们交流着什么。
她叫王晓巍,大家都叫她巍姐,她是长影集团译制片责任有限公司的总经理。
说起长译,巍姐滔滔不绝。
1986年,她刚进长影时,去的是演员剧团。在演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就跟译制片有联系。
“我自己演的角色都是自己来配音,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我的声线条件比较好,经常有人找我去配音。”
1998年生了孩子之后,巍姐就去了译制片厂做配音演员。她坦言,最初对做这种“幕后英雄”并不感冒,“一坐就是一天,都是别人创作好的作品,也不能根据自己感觉来,很受限制。”后来录的角色越来越多,就从喜欢到爱上了它,最后变成一种享受。“每一个角色都去认真研究,跟着不同人的命运走完不同的人生,只有配音演员才能够体验那种特别的乐趣。”
时间多紧都要坚持“啃词儿”
跟整个长影的命运一样,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之后,长译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的冲击,“最少的时候,每年译制的影片只有七八部院线影片。”
巍姐个人也由配音演员改做了导演,2013年,她接任了译制片责任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影片的译制工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电影的制作费少了很多,给的时间却越来越紧了,一部片子一般只有半个月到二十天的时间。”
全国共有四家译制片公司,如何才能在这四家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才能拿到更多的片源?巍姐压力很大。
思前想后,她认为必须以真情换真心,以质量换信任。归根结底是要做到质量和时间上的“双保证”。
“我们最短一部片子七天就完成了。”巍姐说,不管时间再紧,品质都要坚守,每一道流程都必不可少,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啃词儿”。
“导演把大家叫到一起讲戏,并且要一边看画面,一边看剧本,一句一句对词,细细打磨。””
然后开始分配角色,导演会给大家讲解影片故事的构思、人物的命运,然后每个人还需要再看一遍片子。“用心创作出来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巍姐表示,“啃词儿”这道程序,其他的译制片公司几乎都省略了。
但是不管时间多紧,长译一直在坚持。“这是对艺术的求精态度,是长译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时间短,该做的一步都不能省,只能占用个人的时间。“我们没有节假日,没有休息日,大家毫无杂念,也毫无怨言,这也是老一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的延续,也正是因为大家的支持,我才能走到今天。”说到这,巍姐激动得哽咽了。
但同时,时代在变,观众在变,译制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长影的翻译和配音在尊重原版的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中国社会文化原素,采用中国式的语言表达,让中国观众更能看懂和接受。“不同的时代对配音有不同的要求,配音也是跟着时代走的。”
一代代延续的长影精神
现在,在四家译制片公司中,长译每年的片子是最多的。“去年一共院线的片子39部,今年到目前为止是18部,3月份一个月就上映了7部。”说到这些数字时,巍姐一脸自豪。
这些译制片中,《海王》、《绿皮书》、《荒野猎人》以及正在上映的《雷霆沙赞!》都好评如潮,有不少影片还获得奥斯卡奖。
而做的数量多了,各种类型的片子也都能够应对自如了,自然就会换来合作方的满意和信任。
巍姐说,译制片是长影的一块不可或缺的阵地,它传递着一种文化,让中国人了解各国的文化,以后也会把中国的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世界各地。“我们已经把6部中国电影翻译成几个国家的文字在国外公映。”
巍姐表示,必须承认,从地域上来讲,长春跟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在很多方面无法相比,但是长影人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直在延续,这也是长影走到今天的动力。她也坚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长译会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始终坚守品质,必然会拥有一个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艾灵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李昊洋
(文中资料图片由长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