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的二次开发”项目、生物抗菌肽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稀有珍贵大型药食真菌系列产品的开发……这些科研开发项目,是孟庆繁团队众多科研项目中的代表。将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开发出来,惠及普通百姓,这也是孟庆繁团队孜孜不倦的追求。近日,吉网、吉刻APP记者专访吉林省科协常委、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常务副主任孟庆繁,随着他走进奇妙的科研世界。
要有好奇心、创新实践精神
孟庆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制药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孟庆繁首先是一名师者,他三十年如一日,在技术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奉献、潜心研究,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教学科学研究事业中。每天早六点多到实验室,晚上很晚才回家,。在实践育人的道路上,以踏实求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教书育人树立了新范,先后被授予“首届吉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和吉林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
作为桃李满天下的教师,他认为学生要有好奇心、要有实践创新精神、要有团结协作精神、要善于学习,还要有很强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这几方面素质,才可能在今后的科研上有所建树。“现在是网络时代,学生们收集到的信息量很大,也很杂,但如何筛选出有用的东西很重要。他们的思维活跃,想得也多,但吃苦耐劳的精神差一些,老师也要对他们的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导。”孟庆繁说,教书育人,培养人才,始终是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他们将努力构建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体系。
不拘泥实验室 成功转化13项科技成果
孟庆繁也是一名高校科技工作者,但他和他的团队搞科研不拘泥于高校里的实验室,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对人们生活有益的东西。
“要说我们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一点工作,靠的也是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团队。我们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是滕利荣教授和我,滕利荣教授是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是我们生物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我是常务副主任。我们这个团队已有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0多项,目前我们已经有13项专利成果成功转化。”孟庆繁说。
对于要实现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孟庆繁的体会是,做产品有时比发表科学研究论文还难,有一个指标不合格就不能生产。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要想成功转化,孟庆繁说他觉得有三点:“一是要有市场意识。要深入调研,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企业需要什么。项目选择符合市场需要很重要。二是要熟知产品开发流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三是要与企业建立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
贵在坚持,或许“柳暗花明”就在前方
在孟庆繁和团队科研开发中,曾遇到过很多困难,靠着团队的力量逐一解决,所以至今还有很多事情让他难忘。
“记得在与吉林敖东药业合作的‘小牛脾注射液’项目时,当时企业需要帮助解决生产质量不稳定的问题。由于目前养殖业使用的饲料等原因,致使生产产品核酸、肽的比例达不到要求。而且生产不能加入物质,也不能改变生产工艺。我们也想了好多办法、做了好多实验,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当时我们在会议室讨论时,大家都认为真的没有什么办法了,企业负责人当时也觉得很难解决,这样一个企业大品种真的就要停产了?我们大家都坐在那里不吱声。可是,团队负责人滕利荣教授突然想到给大学生上课的事,他说,我在给学生讲生物制药工艺学核酸和肽提取工艺时,讲到核酸和多肽的最佳提取温度不同,能不能用物理变化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按着这一思路开始实验,结果真的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孟庆繁说,曾遇到的很多个事情都让他体会到,科学研究有时到了“山穷水尽”时候,如果再坚持一下,也许就能见到“柳暗花明”。
力争5年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净增产值100亿以上
孟庆繁他们的团队正在为我省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助力,“在新一轮全面推进振兴吉林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学科优势,为我省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助力。今年,我校启动了省校共建项目,我们作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项目负责单位,牵头设计了相关项目的研发工作。目前,组织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化学学院等相关科技工作者近百人参加,从全省年产值过亿元的生化药物和中药大品种中,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孟庆繁说,目前,他们已与18家企业联合开展18个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进一步明确适应症、作用机理和优化最佳工艺等方面研究,投入研发经费3400万元,企业不低于1:1配套。“力争五年后,实现为我省生物医药产业净增产值100亿元以上。同时,为我省生物医药健康产品二次开发起到示范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吉网 吉刻APP记者 曹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