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阴浓夏日长。六月的长春应化所已是满眼绿色,虽身处繁华地段,仍保持着特有的宁静安然。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所长杨小牛的办公室亦如是。没有精致的装潢,远不及想象中的高端大气,一台电脑,两张桌子,四把椅子,简单至极的办公条件,靠墙而立的一排超大书柜和有些年头的沙发算是室内豪华的装备。但这种低调甚至是单调的氛围却让人平添几分亲近。
穿着简单随意、说话随心、做事随性,面对洒脱率真的杨小牛研究员,记者很难把他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这些身份和名头联系到一起。
今年44岁的他,担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副所长已近4年,2015年任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时兼任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委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杨小牛人如其名,名中带牛,属相为牛,在科研道路上更是充满“牛劲”,爱钻牛角尖。正是这些可贵的“牛精神”, 让杨小牛在工作中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他率先发现绝缘基质增强的半导体高分子导电率增强现象,据此制备出导电性能优异的高分子复合材料,他开拓性和系统性的科研工作获得世界著名出版社高度认可,邀请其出任主编,组织全球17位著名科学家主编相关国际专著,专著于2012年正式出版;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课题、科技部863项目、重大国际合作专项、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等;2008年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4年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杨小牛的科研探索,既有“高大上”的基础发现,又有“接地气”的应用。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他带领团队,连续攻克多项科研技术难题,创新出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两类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研发出国家安全急需的4种新产品并成功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将相关研究成果转化成适应民用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占领了国内高端市场,并成功将相关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科研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从开始的一无所知,然后逐步深入,最后做出成果。这如同在森林里探宝,最后找到宝藏,兴奋、惊喜、快乐、自豪,所有你能想到的形容喜悦的词汇都无法尽诉此刻的心情,我追求的正是这种科研出成果的喜悦感。”这是幽默的“杨小牛式”的感慨。
正是这种追求科研成果的喜悦感让杨小牛在科研道路上疾步前行、乐此不疲。每天早上7点他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或实验室,晚上11点左右回家,一天中三分之二的时间身处单位,周末几乎无休。
这种常人可能无法坚持的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在杨小牛眼里另有一番意义,他常跟团队成员强调,这是科研人的重要素质——耐得住寂寞。
“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形容科研人员: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穷经,或是扎根实验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也常用这段话鼓励团队成员,这是科研成功的前提。”
工作和生活中,杨小牛是一个爱思考、认死理、善总结的人。他说,一个科学家要想成功,除了具备甘于寂寞的品质,还要有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勤于拼搏、精于协作的素养,“最重要的是要怀抱一颗热爱的心,爱科学、爱祖国、爱工作,这份爱是大爱,是博爱。”
杨小牛身上所具备的科学家优秀品质、素养和热爱之心,从他的成长轨迹中可探寻一斑。
出生于浙江泰顺县的杨小牛,1995年考取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硕博连读研究生,200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5年,先后到德国和荷兰的相关科研院所访问研究;2005年回到长春应化所工作至今。
2005年,离开荷兰前,一所当地理工大学为其提供永久职位待遇,面对五倍于国内相应岗位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条件,杨小牛毫不所动,毅然回国,融入到科技报国的滚滚洪流中。
“我的选择出于我的意愿,我愿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12年过去,祖国的发展、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如今国内的待遇和科研条件已经赶超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我们所这几年还先后招聘了几批国外科研人员。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我骄傲,也证明我当初的选择是多么正确。”
在杨小牛内心深处,还埋藏着一个朴素的愿望:为心目中和自己故乡一样重要和深爱的吉林省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我在吉林省学习工作了近20年,日久生情。吉林是个好地方,尤其长春,是个人杰地灵的城市,人文、科研氛围浓厚。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科研创新工作,在这里我有归属感。”
如今,杨小牛对吉林的这份热爱已经落地生根。生活中,他已在长春安家落户,娶妻生子;工作中,他的大多数研究成果已经在吉林省落地转化。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热爱,所以创新;因为热爱,所以坚守;因为热爱,再苦亦甘之如饴。这是杨小牛面对选择和忘我工作的精神源动力。说到未来打算,杨小牛给出自己一直坚守的答案:科研在路上,梦想再出发!
吉网 吉刻APP记者 曹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