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全国“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长春举行,报告团成员、吉林日报社记者孙春艳作《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从2015年偶然知晓黄大年教授,到后来参与采写他的人物通讯;再到20日的事迹报告会,孙春艳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探寻黄大年教授的精神世界。
大家都知道,黄大年对祖国和科学事业有着深深的热爱。在采访中,孙春艳多次追问他炙热的爱国情怀来自哪里?
吉林大学原副书记韩晓峰这样说,在黄大年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他们的青年时代,刚刚经历过文革,国家百废待兴,大家都渴望着自身能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多做贡献。在大学期间,黄大年就把母校的专业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为祖国找矿为荣”。
吉林大学地探学院党委书记黄忠民还记得,自己到长春地质学院报到当晚,黄大年作为年轻教师就来到新生宿舍,和学生们聊了两个小时的专业思想内容。那几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他而坚定了为国找矿的理想,但黄忠民肯定是其中一个。
对于为什么“毅然回国”,在一封给吉林大学校报记者回复的邮件中,黄大年这样写到:“我是这片土地哺育出来的炎黄之子,能够越洋求学获取他山之石仅是个偶然,回归故里才是必然,而非你说的‘毅然’,……国家‘千人计划’……与我寻梦般的追求有着魔力般巧合对接。”
让孙春艳遗憾地是没能在黄大年教授生前采访过他。她无数次设想,如果和他面对面,她会向他问什么?我也许会问:大年老师,您真的不后悔吗?
他留在母校的一份工作自述给出了孙春艳要的答案: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后悔过。”“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那就是祖国高于一切!”
2015年1月15日,黄大年与吉林大学续签“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协议时,只提了一个要求:再延长两年,我要在吉大一直工作到退休。
在国外,黄大年的工作与生活界限一直很清晰,但回国后,他却是一分钟掰成八瓣儿用。孙春艳不禁要问,这又是为什么?
著名科学家施一公替惺惺相惜的老友作了回答:大年是一个具有极其强烈的报国理想和报国冲动的人,他恨不得国家在军工、在一些敏感的战略学科昼夜之间就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元旦那天,收听完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后,浑身已经插满管子的黄大年一字一顿地对青年教师焦健说:“国家对科技创新这么重视……你们都要准备好,加油干呢…… ”
1月8日,一直都在加油干的黄大年永远地休息了。
自从熟悉黄大年教授的事迹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爱国科学家的形象就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他们是怀着切肤之痛、冲破重重阻力回到新中国的。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迈向科技强国的征程,中国梦召唤了如黄大年一样的一大批赤胆忠心的科学家回到祖国,“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
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同样的家国情怀——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坚守正道、追求真理;
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
“黄大年”,仅是这个名字,就是标志,就是精神,就是时代的楷模,就是中华民族奋起的力量!
吉网 吉刻APP记者 王小野/文 李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