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兴号”动车以时速350公里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乘坐“复兴号”,靠着舒适的座椅拿出手机连上wifi发朋友圈,俨然成为国人表达骄傲和自豪最“时髦”的方式。
这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背后是数以万计默默奉献的有着高超技艺的一线工人们,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一车间电焊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公司首席操作师李万君就是其中一位。30年工作经历,使他见证了我国高铁事业从追赶者到世界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青年筑梦劳模世家中的工匠梦
李万君成长于工人家庭,他的父亲李世忠是长春客车厂(现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第一代工人,曾连续七年被工厂评为劳动模范。“我父亲每天晚上回家说的都是车间里发生的事情, 我从小就对车间特别熟悉。每当我父亲把奖状、大红花拿回家的时候,我们全家最高兴、最热闹。”李万君回忆说。因此,小时候的李万君就默默在心中种下了一个工匠梦。
1987年8月,当19岁的李万君从技术学校毕业走进车间的时候,他还是被眼前的场景吓到了。
“我上班就成了长客焊接车间水箱工段的一名焊工,水箱工段主要焊接火车上供水的水箱、制动的风缸等。不大的厂房、简易的工作设备,可以说环境是非常艰苦,条件也非常差。当时焊接车间是最苦最累的,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叮咣的声音刺得耳朵疼。夏天,焊枪喷射着2300摄氏度的烈焰,烤得人上不来气;冬天,在水池子里作业,脚上穿着水靴子,身上挂一层冰。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形容我们: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干电焊的。”可见电焊在大家眼中是个什么样的活儿,李万君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记忆犹新。
坚守本心用技术赢得尊重
在这么艰苦的环境当中,很多电焊工都选择了辞职或是调到其他岗位,当初和李万君一起入厂的28个同伴有25个离了职。“当时可以说对于我来讲也是一个人生的低谷,也曾经想离开岗位去其他地方发展。”李万君忆起当时叹了口气。
“一开始我看着我们同班同学纷纷调到新的岗位,比如说幼儿园、食堂、浴池等,这些工作都是一些辅助工种,30年前这些岗位挣的工资跟我们一线职工挣的工资差不多,可以说是既轻快又赚钱。
“干活就得干好,有个好技术。”李万君还记得父亲的话。李万君的父亲是刨工,厂里连续7年的劳模。他没有帮助儿子调换工作,而是告诉他任何岗位都有前途,应该用技术赢得尊重。“我记得当时我的师傅对我说过,工人如果不涨技术,那每天就是在混日子。后来我真的觉得,对于我们电焊工来讲,虽然苦点累点,技术含量还是很高的,当一名合格的电工,把技术学好了、产品干好了,将来出息绝对不会低。”
就这样,李万君留了下来,一干就是十年,直到水箱工段变为转向架焊接车间。“享受焊接的喜悦,胜过苦和累。”李万君说。
精钢百炼从青年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
“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热爱才能敬业,才能豁出去,让技术在手中升华。”
当时李万君的班长爱好搞发明创造,他发明个小自动车,只要一按电钮自动切割机上的焊枪就能焊缝焊完,这不禁让李万君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当时我特别佩服他,我心想,要做就要做一个像这样的技工!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留心了,好好学技术,搞一些发明创造。”就这样,焊接这个又苦又累的活,让李万君第一次发自内心的产生了热爱。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热爱,李万君才能在充斥着呛鼻气味、尖锐刺耳的声音以及火星四溅的车间中,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闭的焊帽一干就是十年。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厚重的帆布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
就这样李万君在“钢铁的熔炉中”提高技艺、淬炼意志,凭借勤学苦练、锲而不舍的干劲儿,李万君不断提高自身“修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干出了不平凡,逐步成长为一身绝技的全能型超级焊工,也成为了能够撑起中国制造的大国工匠。
精益求精让工匠精神历久弥新
“每个焊件都不能有瑕疵,每个焊件都是艺术品。”这是李万君对自己的苛刻要求。
“原来生产的列车时速80公里,只要焊结实就行,外面的焊渣不用清理。而现在我们中国高铁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小时350公里和飞机的起跑速度是一样的,那么对于高铁的每一个零部件,要求都非常苛刻,不能有任何瑕疵。”
李万君现在从事的是轨道客车转向架焊接工作,转向架是高铁的“两条腿”,直接影响车辆的运行速度、稳定和安全。“我觉得我们这个产品和其他产品不一样,非常特殊,它跟旅客的生命紧紧的联系到一起,所以说我们在干活的时候,每一道焊缝都要把它看作与生命有关系的重要部件。必须用工匠精神精益求精,把手中的产品干好干精,确保中国高铁跑得又快又好。”
为了不让焊接成为制约生产的“卡脖子”工序,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和他的团队一次次试验、论证、技术交流,最终克服所有困难,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技能传承桃李芬芳助力中国梦提速
“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来的。技能是企业、师傅培养出来的,在以前‘一带一’培训模式的时候,‘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技工中流传的说法,但我认为现在的企业包括了国家的发展绝不是这样的。”李万君既感念当年教过自己的师傅们,更深知单凭一人,谁也无法托举中国高铁的明天。
“经过自己的不断钻研学习,成为行业工匠的时候,要把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当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要把咱们掌握的技能传授给更多的工友,让大家都成为工匠,都能把手中的产品干好,这样企业就得到了发展。企业好了,高技能工匠不仅饿不死,而且腰包越来越鼓,形成了良性循环。我认为,技能传给企业和社会才更有价值。”
每当李万君走在车间,此起彼伏的“师傅”声就会响起,为满足高铁飞速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中车长客搭建了一个校企联办的培训平台,李万君就此成了“李教头”。2011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站,被国家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多年来,他在工作和编写教材的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技能培训任务,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帮助他们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00多项,其中一大批焊工成为中车长客生产骨干,10多位被授予吉林省“首席技师”称号。
正是有了这些技艺高超的焊接高手,才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列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同时也为打造一批“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不断奋进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谈起近年来的行业变化,李万君顿时红光满面,滔滔不绝。“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亲身感受到祖国高铁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高铁制造业不发达的时候,是一些外国人到我们这拿着图纸指导我们干活,所有的技术和工艺我们都不懂。从内心来讲,就是有一种被人看不起的感觉。而如今,我们从一名追赶者到并跑者再到领跑者,更是完成了当初中国高铁出口国外的最大梦想,作为中国人,我们走出去以后更感自豪。”
而当国字面庞、笑容憨厚、声似洪钟的李万君参加党的十九大归来之后,在吉林省多地每次宣讲时,这位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大哥,总有“提气”的事与大家分享,经常一场报告有五六千名听众,这让他感到心潮澎湃,自豪感油然而生。
“作为工匠参加党的十九大,我感到无比的光荣,深深地感受到了国家对于技术工人对于工匠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十九大报告当中,在对过去五年的发展总结的时候,看到我们中国制造在不断的崛起,包括我所从事的高铁行业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出口到世界各地的时候。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技术工人那就要担当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感和责任感,把工匠精神继续发挥发扬,在生产中不断攻关创新,要把自己手中的产品做好、做活、做精,实现产业报国,为中国梦提速,来创造我们幸福美好的生活。”
吉网 吉刻APP记者 贾子尧/文 王涛/图 马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