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长影老影片中,那些充满少数民族特色的经典配乐,就不能不提这些音乐的幕后演奏者——拥有60多年历史的长影乐团民乐队。它是全国电影厂乐团中成立最早的民乐队之一,曾先后为几百部影片配乐,并随着长影乐团的演出足迹走遍大江南北。
上世纪90年代长影乐团改革转型期间,民乐队精简压缩队伍,此后一直缺席乐团的演出舞台。在长影“擦亮品牌、重塑辉煌”的重要战略进程下,长影乐团在去年正式恢复民乐队建制,加大推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4月27日,长影乐团民乐队的首次“大考”,正式启幕。
往昔
长影乐团民乐队成立于1956年10月1日,首批20多名成员主要是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的专业文艺团体演奏员、音乐爱好者。到上世纪80年代,民乐队总人数达到40多人。
从1956年为喜剧影片《新局长到来之前》录音开始,60多年来,民乐队为长影录制了《国庆十点钟》《马兰花开》《上甘岭》《甲午风云》等几百部耳熟能详的影片音乐、戏曲片音乐。尤其是在《刘三姐》《芦笙恋歌》《达吉和她的父亲》等少数民族题材影片配乐中,民乐所占分量极重,几乎贯穿全片。在此期间,与民乐队合作的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戏曲演员数不胜数。
在东北三省的文艺团体中,由于长影乐团民乐队成立早影响大,很多人从全国各地慕名来此学习。民乐队的演奏家们也到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院校和单位授课,培养、辅导了很多音乐人才。
民乐队在完成录音的同时,还跟随乐团参加了沈阳音乐周、哈尔滨之夏、三大电影乐团汇演、全国民歌汇演等大量演出工作。民乐队的保留节目之一,由8人表演的《琵琶齐奏》在全国最先推出,反响强烈。唢呐、板胡、笛子等乐器独奏节目,也深受观众喜爱。
归来
过去二十年间,长影乐团的身影持续活跃在我国交响乐坛上,通过改革创新走出了自己的市场化道路。乐团管弦乐队在全国演出近千场“花儿还是那样红”经典品牌音乐会,影响卓著。与之相对,民乐队却一直沉寂。
去年,恰逢长影乐团成立70周年,乐团将恢复民乐队建制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长影乐团团长张霁虹说,“长影乐团的众多前辈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艺术财富。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展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将民乐队与新民乐打造成为长影乐团演出新的亮点。这对于丰富音乐作品表现形式、拓展观众群体、推动演出市场创新,都具有积极意义。”
民乐队公开纳新招聘吸引全国近百人报名。考试期间,琵琶演奏家苏焕洲、古筝演奏家刘旭等民乐队早期建设者,以及上世纪80年代进入民乐队的老领导李德善、二胡演奏家周焕军等亲自担任考官。
经过考试,最终有30多人脱颖而出,覆盖弹拨类、弓弦类、吹打类等多种民族乐器。张霁虹介绍,这批新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五六岁,整体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都非常高,有很多人在国家、省、市各类相关专业比赛中获得过奖项,他们为民乐队发展带来了崭新活力。同时,希望他们通过锻炼和成长,成为推动长影乐团乃至中国民族音乐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
今年春节前后,民乐队部分成员跟随“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下乡演出,受到当地百姓热烈欢迎。
首演
4月27日举行的《春之声》新民乐交响音乐会中,民乐队与管弦乐队同台演出,将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乐器、乐风、节奏,与西洋管弦乐队进行巧妙结合,融入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语言,为传统音乐注入新鲜活力。演出曲目经过了精心挑选,既有民族特征,又具时代风貌,很多都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乐曲,经过重新编排后令人耳目一新。
琵琶与乐队《十面埋伏》和古筝二重奏《渔舟唱晚》,是本场音乐会的亮点之一。前者根据长影1962年拍摄的影片《甲午风云》音乐改编而成,四把琵琶共同演奏,节奏铿锵有力,扣人心弦。后者则是家喻户晓的古筝经典曲目。两首乐曲分别得到了年近八旬的苏焕洲、刘旭两位老师的亲自指导,从乐曲的节奏、指法,到演奏者在其中倾注的感情,都一一耐心讲解。
现场还有一首令观众颇感意外与惊喜的新民乐《音乐之声》。这首曲子取材于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用新的配器手法,突出了民乐琵琶、二胡、笛子的特色,又很好地诠释了外国音乐活泼欢快的特点。
新民乐《商队赶集》《集市惊马》《田园春色》等作品,选自长影乐团音乐总监史志有创作的大型音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史志有是我国知名现代民族乐派作曲家,始终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创作和推广,《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现代民族乐派的标志性作品。此外,还有长影乐团女高音歌唱家汪澈的女声独唱《春之歌》,青年歌唱家柳婷的独唱节目《清明上河》等作品,都是首次与长春观众见面。
“今后,长影乐团将逐步加大对民族题材音乐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努力创作并演出描绘人民精神风貌、讴歌时代发展风采的文艺作品。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张霁虹如是说。
吉网 吉刻APP记者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