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吉林新闻

蒋筑英:光芒闪耀的信仰

时间:2018-05-19

  一个人总应该有信仰,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过好生活,而要为社会负责。

  ——摘自蒋筑英1981年给父亲的信

  电视被誉为20世纪影响人类文明的最重要发明之一。眼下,中国更是世界电视制造和消费大国。

  然而,谁能想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彩色电视复原技术十分落后,图像颜色失真。而攻破这一技术难关的是一位已经离开我们36年的中年科学家蒋筑英。这位中国光学事业的杰出科技者,为中国的光学事业奋斗了20多年,献出了年仅43岁的生命。

0.png

  蒋筑英,1938年8月13日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他在北大期间,学好专业课的同时还掌握了英、俄、德、日、法五门外语。由于家庭困难,蒋筑英靠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大学期间十个寒暑假,他有八个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1962年夏,即将毕业的蒋筑英做了关于未来的重要决定,他前往长春,成为著名光学科学家王大珩“门下”的的研究生。

  彼时,他的母亲来信催他回上海或杭州工作。蒋筑英理解母亲的苦衷,但他最终还是写信说服了母亲。

  科学无止境,蒋筑英在科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精益求精。

图片3.png

蒋筑英正在刻苦钻研光学理论

  这一切,导师王大珩都看在眼里。

  他曾对蒋筑英有过这样的评价,这个学生质朴、正直、勤奋,是块璞玉,经过雕琢必然会放出奇光异彩。

  根据导师的指点,蒋筑英选定了光学传递函数这一开创性研究课题。1965年,他年仅26岁,便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量装置。此后,他又在光学传递函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要成就,先后解决了国产镜头研制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

图片4.png

与导师王大珩一起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70年代,蒋筑英就与导师王大珩一起攻关,提出了彩色复原质量问题的新方案,最后攻破了这一技术难关,使人们得以看到图像清晰、色彩逼真的彩色电视。

  “我就是一块铺路石,我要做更多的铺路工作,为祖国的科技现代化,为更多的年轻科技人员攀登高峰创造条件。”这是蒋筑英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这些在蒋筑英同事的回忆中,同样能找到答案。

  他特别注意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经常奔走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大连、锦州、丹东、四平等地,协助过许多工厂、学校及研究所解决技术难题。1975年我国进口了一批玛米亚相机和大型轮廓投影仪镜头,请蒋筑英帮助检验。

  蒋筑英和同志们在自己设计建立起的测量装置上找到洋货镜头质量上的严重问题——象散、中心彗差、雾状霉点等,并一一拍成照片,交给商检局去交涉,为国家避免了十几万元的经济损失,也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和荣誉。外商看了蒋筑英提供的检查报告后,连称“中国人有内行”。

  另外一个故事,则更为“鲜活”。

  据曾经的另一位同事回忆,那些年出国,大家都要买彩电、买冰箱或是洗衣机。蒋筑英去德国进修回国时,却只给家里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余下的出国补贴他都拿了出来,给室里添了一台打字机、一部录音机和一些紧缺的光学部件。那时候电子计算器很珍贵,他一下子买了二十台,分发给同事们。“我当时工作要用到德国肖特光学玻璃表,那么沉的东西,他就直接从国外给我带了回来。后来得知,为了省些钱,他在德国都是自己做饭,国外卖的最便宜的鸡骨架就是他难得的大餐。”蒋筑英的同事回忆说。

图片5.png

他的精神时时激励着每一个人

  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工作的路上。1982年6月12日,蒋筑英赴成都验收X射线天文望远镜空间模拟装置时,由于工作劳累致使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6月15日在成都逝世。

  追悼会上,我国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流着泪读着悼词,人们泣不成声。大家都为能有这样的一位好同志而骄傲,也为过早地失去他而扼腕痛惜。

  蒋筑英曾经奋斗过的长春光机所第四研究室,已经成为国家光学机械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机构的名称和规模虽然变了,但他的精神却时时激励着每一个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春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姜会林曾在35年前担任蒋筑英事迹报告团的主要成员,蒋筑英忘我工作的勤奋态度和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让姜会林看在眼里,深受感动。这些年来,姜会林带领团队在应用光学领域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曾主持国家“863”“995”等重点高新项目20多项,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

  一种精神凝聚一种力量,一种力量传递一种信仰。蒋筑英,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在吉林大地上,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吉网 吉刻APP记者栾喜良 (图片来自网络)

  • 上一篇:长春市公用局原局长刘东伟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下一篇:孩子上课时东张西望 频繁挤眉眨眼摇头耸肩 家长需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