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亚,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
被称为“中国科技众帅之帅”的朱光亚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这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朱光亚的颁奖词。
“一生就做一件事”这句话的原创者不是别人,正是朱光亚自己。他的原话是:“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留美期间与杨振宁、李政道在一起
曾师从周培源、吴大猷等多位名师
朱光亚于1924年出生在湖北宜昌。由于他的父亲在一家法国企业工作,朱光亚兄弟姊妹在少年时就得以接受西方教育。
1941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西迁至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物理系。讲授大学一年级普通物理学的是刚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赵广增教授,他深入浅出的讲课和介绍学科前沿的课外辅导,使朱光亚受到物理学科新发展的熏陶。
大二时,朱光亚转学西南联大,并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荪、饶毓泰、吴有训、朱物华、吴大猷等教授。众多名师的栽培,使朱光亚的学业有了较坚实的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他从物理系毕业留校担任助教。
朱光亚和钱学森在一起
撰写给留美同学的公开信呼吁留学生回国
抗战胜利后,国家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推荐两名助手同去。当时吴大猷推举的两名助手,一名是李政道,另一名就是朱光亚。
可是,朱光亚等人刚到美国不久就被告知,美国不会向其他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加之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很快发生巨变,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朱光亚进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即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49年秋,朱光亚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50年2月,朱光亚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ECA)的旅费,告别女友取道香港,回到北京,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为大学生开设普通物理、光学等课程。归国前,他牵头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中国留学生回国参加祖国建设。
教学一丝不苟处处为学生着想
1952年12月,全国院校调整,朱光亚接受组织安排调往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在新建的物理系任教授。从此,他与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今,朱光亚的学生们还清晰地记得他在吉林大学当教授时的情形。
朱光亚的学生们回忆朱光亚当教授的情形
据吉林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原物理系主任刘运祚回忆,朱光亚从美国留学回来,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可是当时国内一切都在向俄国学习,就连教材都是俄文的。“他参加了2个月的俄语速成班之后,就开始一心一意地用俄文讲课,没有任何不顺畅的地方。”
吉林大学物理系首届毕业生、原材料科学系主任王煜明说,朱光亚当时是物理系的副主任,可是系里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他在做。尽管很忙,可是在教学上仍然一丝不苟,教学卡和习题卡从来都是自己一笔一画地认真去写,从来不找助教。
有一张朱光亚为学生批改习题手稿的照片,被他的学生们保存至今。从照片上可以看到,这位学生的习题用了一页纸,而朱光亚批改的部分却用了一页半,非常详细,可见他对待教学和学生的态度是多么得认真。
朱光亚为学生批改习题的手稿
朱光亚在教学中处处为学生着想,备课时会想到哪些内容学生会感到困难,帮助新同学温习功课、答疑到深夜,还设有书面答疑方式。
朱光亚和他的学生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学生潘守甫回忆说:“1955年5月,朱老师调回北京工作,欢送会上很多同学都哭了,真心不愿意让朱老师离开我们。而从朱老师的临别讲话中,也看得出朱老师对同学们的深厚感情。”
朱光亚亲自教过519名学生,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栋梁之材。他教过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3人,王明达曾任教育部副部长,陈佳洱、胡德宝、丁肇忠、辛厚文、邓先灿曾任大学校级领导人,国家科学奖项获得者、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数百人。
吉林大学物理学院返聘教师、原物理系副主任邵炳珠介绍朱光亚事迹
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
1956年,新中国决定发展自己的原子能事业。这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1957年划归北京大学),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之后朱光亚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及历次核试验,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963年3月,朱光亚参与组织确定了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同年5月,朱光亚主持起草了《第一期试验大纲草案》,指出核爆炸试验的任务是由低到高逐步过技术关。建议先做地面爆炸试验,再做空投爆炸试验,并详细提出了试验测试的主要项目、技术保障、测试场地总布局、试验规模等内容。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从理论、结构、设计、制造到引爆控制系统、测试技术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966年10月,朱光亚等人组织了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发射爆炸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
在朱光亚的组织下,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先于法国1年时间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发展速度是核大国中最快的。
英名和功绩永记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
朱光亚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终生。他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他的优秀品质和崇高风范,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奋发进取,为推动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这样评价他:“朱光亚同志是老一辈科学家中才识与品行双馨的杰出代表。他厚德载物、行为世范,坚持原则、勇于担当,光明磊落、谦虚谨慎,‘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优良传统。他的高风亮节和人格魅力,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吉网吉刻APP记者艾灵摄影记者李煦(文中部分照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