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2018 地点:长春市第十六中学门前
时光易逝,白云苍狗——这句话可以适合每个人,每个人又都赋予它新的内涵,诠释着不同意义。
今天的主角叫郭相武,1940年生。第一次见他时,记者便被他的睿智和清晰的逻辑表达所震惊。这难免让人诧异,“这完全不像是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
我们相约在了上午,地点在长春市第十六中学西门,近邻装甲兵技术学院。郭老来得更早,他坐在学校的传达室里向记者挥手。可能是因为知道今天要拍照,他挑了件红色的唐装,握手时记者注意到他戴着时髦的黄色墨镜,背着黑色的双肩包,一副“老顽童”模样。
高中毕业在北大荒农垦17年,1986年从佳木斯调回长春,在第十六中学教授历史14年,退休后研究文物、出书、与老伴儿周游世界……郭老的人生经历就好像一部充满了惊喜、神秘、新奇的长篇小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郭老毕业于长春市第十一中学,这所学校始建于1945年,是长春人民口口相传的四大校之一,被亲切地称为“十一高”。
郭老说:“今天的十一高在省内外都享有很高声望,已经成为国内著名中学之一。”
他很自豪。
1959年高中毕业,郭老先后去了口前镇、伊通县,最后又去了“北大荒”。这“北大荒”是指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广大荒芜地区。50年代,那里进行过大规模开垦,经营农场,郭老就是当时的农业工人之一。
聊天时,郭老说了件有意思的事,几十年前在属于“北大荒”的佳木斯劳动时,当地的种蓄场招考老师,而郭老考了个全场第一,“考官问我,‘亘古一人’的‘亘’怎么写?我猜他想难为我,然后我用手沾了沾吐沫,在书桌上写了出来,当时他好像惊呆了。”
郭老的高中毕业照
郭老的高中毕业证书
就这样,1978年,郭老从劳动青年变成了老师。其实也算不上青年,因为那年他已经38岁了。而最初所去的学校环境更为艰苦,在一个只有7个学生的山沟沟。
在那时,郭老开始有了更多时间研究历史。1986年,他回到长春第十六中学任教,举家搬迁。直至退休,他都保持着学习和调查研究的习惯。1999年,由他参与创办的《找你》栏目,开创了全国首家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先河。他也由此成为知名的历史学者和文物鉴定专家。特别是改革开放这40年来,郭老走南闯北,收藏了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教育、书籍、信件等照片1000多张,生动地再现了40年间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和往事。
而如今我们要重拍的照片本拍摄于1988年夏天,地点就在十六中的门前,西侧就是装甲兵技术学院,里面的三个女孩是郭老的女儿,大女儿叫郭威,1973年出生,二女儿叫郭叙,1975年出生,三女儿叫郭效宇,1978年出生。她们早就来到了约定的地点。
郭老说,装甲兵技术学院是由以前的伪满陆军军官学校改建的,五六十年代叫做第五坦克学校,九十年代更名为装甲兵技术学院,“三十年前拍照时,坦克学校还没这个西门,后来陆续扩建,面积越来越大。”
当年的照片由黄秀英奶奶拍摄
黄秀英奶奶拍摄郭老和他的女儿们
拍照的过程当中,郭老的老伴儿黄奶奶一直静静的看着,30年前的那张照片就是出自她手。她说以前这里没有围墙和柏油路,没有那么多小汽车,过马路都不用看的,也并不懂得什么享受,可现在不同,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幸福感也在不断提升。
“我们出生在改革开放时代,这三十年来,每个十年我们都能感受到蜕变。”几个女儿全都是70后,这样的时间节点也让她们的感触十分深刻。
“改革开放之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物资逐渐丰富起来,比如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信息的涌入,大街上各种服装专卖店都能看见。”——大女儿是名教师。
“农村粮食供应日益充足,粮票等各类票证一同‘下岗歇业’了,人们不再为吃饱饭而发愁。”——二女儿在电信工作。
“到了80年代,我十几岁的时候,城里开始有了公共汽车,到哪里都方便多了。”——三女儿也当了老师。
三个女儿各自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在长春有房有车。
郭老对我说,其实最开始有些遗憾,因为老伴儿没有生个儿子给他,但后来,他却觉得很开心,“我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我这一辈子的成长和成熟,就是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体现,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都应该把逆境当做最好的考验,越是在关键时刻,越要把握住自己,有独到的东西来支撑自己的梦想。对中国来说,正是改革开放的独到,让我们的成功水到渠成。”
郭老一家人合影
拍完照片,我们陪着郭老来到他在十六中任教时分配的老房子那里,并为他们拍摄了又一张合影。这间老房子就在学校的南侧,沿着马路纵深200多米的位置,“从1989年一直住到了2005年,趁着这次机会回到老房子看一眼,谢谢你们为我们一家人拍照!”
看着这老旧的房屋,想到如今明亮宽敞,干净气派,水电气暖齐全的楼房,再看着郭老一家人的满面笑容,记者深刻理解到诗人杜甫公元761年所做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其中奥秘,看来这样的“安居梦”,如今已在中国大地上变成了现实。
临别时,记者拿起那张被重拍的30年前老照片,突然发现后面有一排小字,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我们看到了前程,预示了未来,而今三十年过去了,不妨再预示一把,三十年之后再看……”
这不仅仅是郭老一个人的期待。
吉网 吉刻APP记者 路丰源 摄影 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