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吉林新闻

打造物质制备科学领域的“科研强队”

时间:2018-06-13

  吉林大学物质制备科学创新研究团队自成立以来,在分子筛多孔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定向合成及应用研究,电功能材料等方向取得丰硕成果,先后斩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奖项。

  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的这支科研团队中,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众多优秀人才。他们从事着不同方向的研究,成就斐然。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一线教师,于吉红始终将传道授业、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她坚信扎实的本科生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她都会准时出现在教学课堂,亲自为学生上课。在课堂上,她注重向学生们介绍国际上最前沿、最新的研究进展,开拓学生们的视野。于吉红还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她走进学生思政课堂,宣讲十九大精神。她寄语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新时代的开路先锋。

  砥砺奋进,勇攀高峰

  2015年,于吉红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科学院中一位年轻的院士。成为院士后,她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重担。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于吉红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致力于高效催化材料的材料基因组研究。面向国家“双一流”建设,她肩负起“多孔功能材料分子工程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负责人的重任,致力于在更高水平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作为科研工作者,她始终不忘初心,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奋力前行,并取得了累累硕果。2016年,她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机制,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性学术期刊《科学》上。这一发现不仅使业界对沸石分子筛的生成机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而且为石油化学工业具有重要需求的分子筛催化材料的高效、节能和绿色合成开辟了新的路径。2017年3月,鉴于她在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前沿科学领域所作出的重要创新性贡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向她授予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

  科技创新,人才驱动

  吉林大学于2016年成立了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吉红教授担任实验室首任主任。作为与国家外专局共建的全国首家高校中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基地,于吉红带领实验室紧密围绕新物质的创造与转换、新能源材料、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未来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进国际顶尖学术大师,组建中外联合科研团队,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及应用研究。目前,多位世界级科技大师和领军人才参与到实验室高水平科研合作当中,产出了一系列重大标志性科研成果,实验室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推动着学校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实现新跨越。

  继往开来,面对新一轮蓄势待发的科技革命,于吉红深感时不我待。“十九大报告要求实现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是我们所有科技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于吉红说,她一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带领团队在独创独有上下足功夫,身体力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科研团队,中流砥柱

  目前,该团队共有16人组成,他们平均年龄45岁左右,来自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不同的学科。他们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也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也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也有省部级教学名师获得者。这支团队可谓人才济济,各有所长。他们思想活跃、求真务实、热爱科教、勇挑重担,用睿智与汗水创造了许多优异的成绩,为推动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及内涵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吉林大学物质制备科学创新研究团队同时也是于2018年1月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吉林大学化学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于吉红教授,团队骨干成员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张晓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吕中元教授和孙俊奇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徐家宁教授,国家“青年千人”入选者刘堃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李乙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施展教授,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王贵宾教授和宋大千教授,化学学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郭玉鹏教授等。

  团队长期致力于物质制备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工作。在分子筛多孔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定向合成及应用研究,功能仿生材料及技术,超分子结构与光、电功能材料,聚合物多尺度模拟方法,高性能聚合物合成技术,食品中有害和有益成分检测技术等方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世界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自然·通讯》《美国化学会志》《德国应用化学》《先进材料》等发表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

  团队始终秉承老一代化学人“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优良传统,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团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再立新功。

  吉网 吉刻APP记者 王晓东

  • 上一篇:家长请注意!长春市净月实验中学宿费收费标准公布啦
  • 下一篇:今天起长春进入刷手机坐公交时代 271路、280路、152路率先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