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两点半,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东荣报告厅内,一场别开生面的见面会正在召开。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带来了《在变化的时代做一个记录者》的精彩演讲。今年已经63岁的敬一丹短发、黑裙,依然是那么干练、精神。会场内座无虚席,慕名前来参加见面会的同学老师都聚精会神地听完了整场演讲,很多同学都直呼:“没听够,还想接着听。”
活动现场, 敬一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在场读者带来了关于她的新作《那年那信》的精彩分享。这是一部关于家、关于记忆、关于回望的作品,在行文之中,敬一丹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冷静客观的风格。她说:“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敬一丹以平实、沉静的文字,与读者分享着这一切。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让读者从中看到的不只是别人的记忆,不同的人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心得。
说起敬一丹,她主持过很多深入人心的节目,比如《焦点访谈》《感动中国》《东方时空》《一丹话题》《新闻调查》等等。她也曾获得第一、二、三届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2015年5月1日,敬一丹正式退休,她也离开了工作27年之久的工作。退休之后的敬一丹便潜心开始写作,3年的时间内,她写了《我遇到你》《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等大家非常喜爱的图书。这次她来到长春,也带来了自己的新作《那年 那信》。
这部作品跨越68年时光,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敬一丹现场分享了书中故事,以及与父母的书信记录,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交流深入,引起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共鸣。全书共30个篇章,敬一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在敬一丹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那么,敬一丹又怎么会写这样题材的一本书呢?对此敬一丹也表示:“在我家里床底的小箱子里放了许多家人写的信,近年整理起来竟有1700封。我年龄大了,越来越怀旧,再看这些信的时候,我觉得它们的价值不仅仅是在我们家。世间图景不就是一家一家的故事拼成的吗?谁家都有故事,不过我们家的故事很幸运留了下来。这得感谢我爸和我妈,我妈特别喜欢留纪念物,我爸的记忆力特别好。记忆与记录给了我们纪念,记忆是本能,记录是自觉。”
敬一丹老师在台上讲的是津津有味,学生们在台下也是受益匪浅。对此,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系大二学生王鸿鹏表示:“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我在吉林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新闻专业,特别感谢能有一个机会能和新闻业界的大咖有一个简短的交流,当我第一眼看到敬一丹老师的时候,我儿时那种最初的记忆被调动起来,其实敬一丹老师对我们来说很熟悉,但又带着一种神秘感,我们认识的是荧幕前的她,书本中的她,以及别人口中的她,当她真实的站到我面前的时候给我的震撼是更大的,当她以一个长者的身份给我们介绍有关我们专业的知识时,对我的收益也是比书本荧幕更为全面具体的。”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 周守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