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吉林新闻

吉林县域百变样本⑦蛟河黄松甸:小镇市场如何影响东北“黑木耳”价格?

时间:2018-10-02

长白山麓,松花湖畔。

  这个季节,连绵百里的红叶漫山遍野,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吉林省蛟河市,早在3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劳动生活、繁衍生息,而这里,从来都不缺少奇迹。

  蛟河市黄松甸镇伟光村地界之内,有一座山,当地人称之为摩天岭。在其东侧是一片空地,因早晚温差大,气候条件特殊,成为了“黑木耳”的最佳生长地。从上个世纪30年代至今,这里的“黑木耳”产业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

  让当地人更为自豪的是,现在的黄松甸镇黑木耳,已经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为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也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讲不完、听不够的故事......

  黑木耳

  很幸运!我们来到蛟河市黄松甸镇时,恰逢采摘“秋耳”的时节。

  街路两旁,随处可见栽种木耳的大棚和一段段等待采摘的黑木耳。

  “今年木耳价格不错,卖到50(元)一斤不成问题。”一位农户摆弄着手中的黑木耳兴奋地说。

  黄松甸镇地处长白山余脉,地势高寒,昼夜温差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冷资源优势。独特的自然环境,也非常适合黑木耳、灵芝等食药用菌生长。

  而在与当地农户的攀谈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黑木耳,迄今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

  据记载,1933年,这里有一户崔姓人家,采用砍伐的柞木种植黑木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蛟河市开始大规模人工栽培黑木耳,历经“半人工栽培”“木段打眼接种”“木屑代料栽培”“室外全日光栽培”到技术革新,产业日趋成熟,木耳品质也呈现出“小黑厚硬脆纯”六大感官特点,各项理化指标均优于同类产品,畅销海内外。

  说到当地黑木耳开始大批量的形成规模,还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是改革开放之初,整个东北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伟光村,村书记吴志孝向我们讲述了那个年代鲜为人知的故事。

  老故事

  今年60岁的吴志孝是当地第一批大规模种植黑木耳的人。

  说到这里的黑木耳产业,他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大概得有30多年了,那个时候,这里还是比较贫困的,由于这里的地势,种玉米收成不好,木耳,成为了我们那时致富的唯一目标。”看着眼前成片的黑木耳,老吴感慨万千。

  种木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由于缺少经验和资金,当时那种情况不允许大家犯错,稍微一疏忽,可能就会让家里面临更大的经济困境。

  “不能再看天吃饭了!”

  想法有了,信心有了,老吴联系了其他几户想种植木耳的老乡一起,开始了“求学”之路。

  “每家都凑了点儿钱,也就几百块吧,开始到吉林、长春,甚至黑龙江四处学习。”老吴说,当时的信息并不发达,很多时候都是听见有人说了谁会种木耳,他们就坐着长途汽车和火车赶到那里。幸运的是,每次出去学习都能有所收获,木耳的长势也一天比一天好。

  有了经验和技术,大家的心里有了底,从最初的木段打眼,到后来的代料栽培,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室外地面摆袋出耳,木耳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这让大家的心里乐开了花。

  但是,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让这里的木耳很快出了名,来收购的人也在多了起来,但“给钱就卖”的经营理念,也让一些农户吃尽了苦头。

  通过政府的介入,木耳的价格和市场得到了及时规范,农民的收入也从一亩地收入300元钱开始,翻番儿地往上涨。

  2004年,10万平方米的食用菌大市场成立,也让这里的木耳、灵芝产业真正开始做大、做强。

  在这之后,当地农户争先恐后地加入到种植黑木耳的产业中来。老吴统计过,以伟光村为例,从最初的10余户木耳种植户发展到现在的400多户,占全村的95%以上。

  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一段木耳净挣1元钱的情况下,人均收入能达到约15000元。

  时代在飞速发展,老吴说,现在当地种植的木耳有三分之一都是在网上营销,这也让“黄松甸黑木耳”的品牌一下子成为了“网红”产品。

图片5_副本1.png

  营销新途径

  谈到营销,不得不提起当地的一位知名人物——张国宏。

  张国宏,土生土长的黄松甸人,蛟河市森百味食品公司总经理、蛟河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

  在推广黄松甸镇黑木耳的过程中,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004年,张国宏结束了两年多的漂泊,回到了家乡黄松甸镇,借助当地丰富的食用菌优势资源,开始了创梦旅程。

  2007年,通过当地政府的扶持和自身的摸索,张国宏的收售木耳事业逐渐成型。

  2008年,张国宏第一次接触互联网,并开了第一家店铺——国宏长白山特产批发行。但是由于经营不善,一年后,批发行关门,还亏损了7万多元。

  不过,张国宏并没有气馁,他不止一次地对自己说,“互联网是好东西,这是一个销售新途径!”

  2012年,张国宏第二次开店。注册“铭优食品”商标,进入大型商超,产品在淘宝网大卖……这次,他成功了!

  2015年,张国宏和他的营销之路迎来了一个大的飞跃:从淘宝网向天猫网,产品化向品牌化转变;成立的“蛟河市黄松甸电子商务协会”,受到各方关注……

如今,张国宏的公司已经从30平方米的小作坊发展为1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工厂,1万平方米的仓储库房;吞吐农户黑木耳从每年1.5万公斤发展到现在每年的30万公斤。

  “家里祖辈最初都是种植木耳的,到了我父亲这一辈,还在坚持,但那时靠天吃饭,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通过政府的扶持,这里的木耳产业蓬勃发展。”张国宏说,父亲经过了改革开放的洗礼和考验,将木耳种植越做越好,而他自己,开辟了木耳销售的新途径,也可以算是“子承父业”吧!

图片12_副本1.png

  “品牌”之路

  在黄松甸镇最大的食用菌批发市场内,每天都能迎来全国各地的批发商。一位走南闯北的客商坦言,这里“黑木耳”的质量是他见过最好的,而眼前这个交易市场内发生的交易,甚至能影响到整个东北的“黑木耳”价格。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黄松甸镇党委书记陈连波。说起镇子里的食用菌产业,他如数家珍。

  “现在我们全镇12个村、53个自然屯,所有的村屯,都在发展食用菌产业,90%以上的农户都参与其中,老百姓90%以上的收入都靠食用菌产业来支撑。”陈连波介绍说,2017年,全镇黑木耳产量达3.15亿袋,干品1.5万吨,产值达11亿元,农民年均纯收入达1.5万元。

  近几年,镇委镇政府加大了黑木耳产业规模化种植,现在黄松甸镇黑木耳已经成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8年农博会期间,还被评为吉林省十大最受欢迎农产品品牌之一。

  在黄松甸镇规模发展思路的带动下,白石山镇、前进乡、新站镇、拉法街、新农街、庆岭镇、天北镇等乡镇的黑木耳产业得到了有序发展。

  据数据显示,2017年,蛟河市黑木耳已发展到(年产)9亿袋,干品4.5万吨,产值达31.5亿元。

  更为重要的,无论是成片的黑木耳、灵芝园区,还是张国宏这样的营销团队,都在不断地吸收着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借着改革的春风,让“品牌”越擦越亮,越走越远!

  相关链接:

  蛟河市地处长白山麓,素有“长白山立体宝库”之称,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有500多种,药用植物157种,食用植物74种,食用菌17种,花卉87种;经济植物主要有黑木耳、人参、刺五加、天麻、五味子等。

  因地制宜,蛟河市围绕长白山“挖宝”,着重打造长白山特产品加工产业,目前烟叶种植、肉制品深加工等项目初具规模,以黄松甸黑木耳灵芝为主食用菌产业成为全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2018年,蛟河市灵芝种植面积达300亩,预计产灵芝干品300多吨,灵芝孢子粉150吨,产值5000余万元。全市中药材包含人参、五味子、桔梗、蒲公英等10余个品种,种植面积1520公顷。

  中国吉林网吉刻APP记者 李志明 摄影王涛

  记者手记:

  在黄松甸镇通往蛟河市的公路上,往来穿梭的大小车辆,满载着成熟的黑木耳和灵芝孢子粉。“秋耳”的采摘时节并不长,农户、经销者、客商们都在抓紧时间享受着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刻。

  在黄松甸人的口中,有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

  有一年村里人得了头疼的怪病,樵夫上山遇到一位老人,老人说,“你们这里的泉眼被鲤鱼精霸占,你要每天给石壁上的柞树唱歌,等到柞树长出‘耳朵’,割下来给病人吃,连吃三年,病就好了。”说完,老人拿出葫芦收走了鲤鱼精......从那以后,樵夫每天上山给柞树唱歌,而柞树也果真长出了“耳朵”,救了全村人。

  人们到山里叩拜感谢,老神仙说:“你们勤劳、善良、懂孝道,所以赐神药给你们。”此后,人们经常到山里割柞树“耳朵”吃,并给它取了一个新名字——“黑木耳”。

  勤劳,善良。这正是对当地人最贴切的诠释。

  80年的黑木耳发展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也让大美蛟河、大美黄松甸镇的人们,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愈加奋发有力!

  远处的红叶悄然爬满了整个山坳,向每一个来访的人诉说着这里美丽的传说......

  李志明


  • 上一篇:国庆长假第一天上午 长春周边各收费站交通顺畅
  • 下一篇:8时50分许 长春南、净月、长春北、长春东收费站通行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