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21日上午,江宁区政府邀请了一批江宁籍、在江宁工作和投资兴业的江苏发展大会重要嘉宾参与返乡考察和专场特色活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周海兵在参加活动时意外遇见了自己的大学老师——现任江宁区副区长的米永强。两人已经有整整23年未曾谋面。
周海兵(右)在黄龙大茶馆内与江宁工作人员交流
江宁专场活动共分参观考察和交流座谈两个阶段。21日上午,嘉宾们首先来到风景秀丽的黄龙岘茶文化旅游村,参观了茶文化步行街、梦想茶社、陶器铺、黄龙大茶馆等景点,领略了江宁美丽乡村自然风貌;之后大伙又参观江宁开发区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了解江宁产业政策、发展战略和规划远景。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周海兵是土生土长的江宁人。1990年,他离开家乡江宁龙都到当时的南京地质学校(后并入东南大学)读大学。读书期间,有一位教工程测量课程的年轻老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1994年大学毕业后,他就再也没见过这位老师。没想到,21日上午乘车考察的路上,周海兵竟然和老师偶遇。“我们坐在一辆车上,当时他一下子就认出了我。”
这位老师,叫米永强。根据江宁区政府的官方网站,他现任江宁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江宁区科技镇长团团长,协助负责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方面工作。官方资料显示,米永强1992年从南京地质学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
整整23年没有见面的师生两人再次重逢,而且是在江苏发展大会这样隆重的场合,令他们都十分感慨。
周海兵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在北京发展,但一直关注着家乡江宁的各种信息。“早段时间,我在新闻上看到全国各地都在创办特色小镇,有一个比较大的评选活动。我的家乡江宁龙都也有一个红木特色小镇,进入了初选名单,当时我看到了很兴奋。但遗憾的是,家乡的特色小镇最终没有入选……”
与会嘉宾参观江宁开发区九龙湖国际企业总部园
提起家乡龙都,周海兵十分自豪。他告诉记者,自己当时在家乡念书时的校舍就是在全国范围都有一定名气的明清古建筑群——俗称“九十九间半”的杨柳湖古建筑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古建筑都曾作为杨柳中学的校舍、教室在使用。在这样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地方读书、学习,不能不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享受。
提及家乡的现状,周海兵坦言,龙都地区近些年的发展和江宁其他地区相比,有些落后。有变化,但是变化不大。作为智慧城市研究方面的专家,他很愿意为家乡的建设发展出谋献策,尽一份力。
在黄龙岘景区附近的一条古官道乘游览车参观时,周海兵看见满山竹海,特意询问江宁区方面的工作人员:江宁共有多少这样的竹海。工作人员核实后,很快告诉他:江宁共有5万亩竹子。周海兵听后十分高兴。
竹子为啥会让他高兴呢?周海兵告诉记者,他最近接触到城市建设方面的一种高科技材料——用竹子制作的管道。和传统的水泥管道相比,这种“竹缠绕”的管道在制造上更加节能、环保,而且性能远远超过水泥管道。
“竹子做的管道竟然比水泥做的强?”包括记者在内,听说的人开始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周海兵说,竹子有一种特点,就是韧性。用这种材料制作的管道抗挤压能力特别强。传统的水泥管道用在马路上,日积月累或是遭遇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很容易破损甚至断裂,但竹管道就不会。以后江宁如果能够利用这些竹子做成高科技管道,对老百姓来说无疑就又多了一条科技致富的渠道;对政府来说,在城市建设方面也会更加节能环保,降低建设成本甚至减少重复建设。
交汇点记者 焦哲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