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南京市环保宣教中心组织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为主题公众参观活动,活动吸引来自南京市环保观察员、生态守护者、社区居民、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委员、媒体等百余名代表参与。
上午,参观者一行来到南京绿环废物处置中心场区,对场区内预处理车间、填埋库等“零距离”了解危险废物处置过程。危废经过入库暂存后,取样化验,再经过预处理车间,将危废稳定化固化达到标准,处理完成后被统一装进一个个编织袋内。
“经过稳定化固化处理后,所有有害成分将变成化学性质稳定的不溶性化合物或被包裹起来固定在固化体中,送往场区中的填埋场,按国家标准进行深埋。”工作人员表示,填埋场总容量9.07万立方米,并设有完备的地表水、地下水导排系统,以及渗滤液集排、导出、贮存系统;地下水监测井还将对地下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环境管理是危废填埋场的重要工作,各项指标的控制更是重中之重。记者了解到,自中心运行以来,所有监测数据显示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其中对填埋库渗滤液的控制采取三项措施:先用雨棚防止产生渗滤;再用库内的防渗系统阻止渗漏;而后用收集系统避免扩散。中心填埋的网格化管理,为危废资源化利用提供了详尽的资料,实现了危废填埋的最终处置功能转变为资源贮存功能,确保了危废填埋库运行期间和封场后的长期环境安全。
“通过向公众代表开放废物处置中心内集中控制危险废物的基础设施,促进公众对危废接收流程和安全处置流程的了解,提高对危废危害和保护环境重要性的认知、认识。”南京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徐小怗解释说。
据了解,本次向公众开放的是南京绿环废物处置中心一期项目,2006年11月开工建设,2009年12月建成,2010年8月投入运营,项目总占地373.8亩,投资1.5亿元,年处置能力9600吨。该中心在2016年自主研发了“危废智能化管理平台” (HWD),平台的运行使危险废物处置过程全面进入了信息化管理模式,每一袋危废从产生就有一个自己的“身份证”(二维码),对它的来源、性状、处置状态等一切信息都可以追溯。平台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对危险废物的产生、转移、运输和处置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实时监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我中心共计接收37家产废单位的13个类别的危废44164吨,安全处置43806吨,安全处置率99.2%,实现了危废接收流程和安全处置流程的规范化运营。”南京绿环废物处置中心总经理助理张金柱介绍。同时,随着区域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危废产量的日益增加,国家对填埋场的建设、运营标准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南京绿环废物处置中心将规划二期项目,建设刚性结构填埋库36万立方米以及5000平方米危废研发教育基地,总投资估算4亿元,项目建成后,将确保南京市危废填埋处置能力达30年。
同时通过研发教育基地,这一中心将为南京市的危废管理提供服务,形成南京市区域范围内危废资源化贮存的产业基地,力争建成资源贮存、生态循环危废填埋场。
通讯员 王莎 记者 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