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产的大蒜。记者 丁亚鹏 摄
中国江苏网6月15日讯 又到一年大蒜收获季。然而,今年蒜农等来的不是丰收的喜悦,而是惨不忍睹的狂跌行情,价格跌破盈亏平衡点,蒜农一季的收成泡了汤。今年蒜农收成如何,如何克服“蒜周期”的魔咒,记者进行了调查。
收购价不及去年五分之一
“今年白忙活了。”见到张永峰时,他正和五六名工人在烈日下对新收购上来的几十万斤鲜蒜进行晾晒,偌大的晒场满地都是鲜蒜,空气中充溢着淡淡的蒜味。一斤只卖五六毛,而成本差不多一块。张永峰家住丰县首羡镇后屯村1组,从事大蒜种植、收购有20年。在他看来,大蒜最好的年景是2015年,从田头收上来的鲜蒜达到5元/斤,亩均毛收入上万元。去年,大蒜行情一路下跌,从前期2.80元/斤跌到后期每斤2.20元至1.80元左右,而今年不及去年价格最高时的五分之一。
后屯村支书张道省介绍,当地规模种植大蒜已有30多年,全村2800亩承包地中,有1000亩种的是大蒜;全村460户,有240-250户种大蒜。
“太便宜了。”说起收成,邳州市新河镇程圩村支书程振兴神情沮丧。该村今年种植了2000亩大蒜,一亩能收鲜蒜3000-3500斤,按现在4毛一斤的市场行情,亩均毛收入1200-1400元,如果找人起蒜,一亩要花1200元左右,加上复合肥投入,大户刨去半年土地流转租金500元/亩,那亏的更大。当地已有种植大户连鲜蒜都不起就跑路了,原因就是亏大了,连起蒜的人工费都收不回来。好在当地土地租金都是提前支付的,村民利益未受影响。在他印象里,今年大蒜行情是1989年以来最低迷的。
海门市盛和斋蔬菜有限公司前些天从邳州、山东莱芜等地收购了140多万斤净蒜,每斤0.80元,且规格都是4.5公分以上的。“酱菜加工厂今年捡了大便宜,但市场行情就这样,没办法。”老板余汉祥说,现在五六车的价格只相当于过去一车蒜。
“生产成本太高了。”丰县首羡镇大蒜经纪人田圣东说,大蒜行情无论高低,生产成本一直呼呼往上涨。拿用工来说,栽种大蒜,每亩人工费300元,收获时所花人工费高达1200元,光工钱一亩就不下1500元,占到生产成本的一半多。去年,刨去成本,蒜农亩均收入有1000多元。包地大户除去劳力费和上半年500元/亩的租金,基本没得赚。“面积大、用工多,就要亏。”
多种原因造成市场供大于求
穿行在邳州、丰县、射阳等几个大蒜主产区,田间地头、路边、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辆辆装运大蒜的电动三轮车。
大蒜行情低迷,与盲目扩种,造成市场供应过剩有关。据邳州市农委统计,今年该市大蒜种植面积60万亩,比去年净增3万亩,为7年来种植面积最大年份。今年全市大蒜平均单产1190公斤,比上年新增30公斤;预计全市总产71.4万吨,比上年新增5.3万吨。从全国来看,今年大蒜种植面积、总产量呈现双增长。据中国蔬菜流通协会统计,山东金乡、兰陵,河南中牟、杞县等大蒜主产区种植面积比往年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今年达到600万亩以上,增幅17.7%。预计全国大蒜主产区总产量660万吨,较2017年增长23.2%。令业内人士忧心的是,现在新疆、云贵地区都掀起“种蒜热”。
冷藏被视为解决大蒜价格低、缓解市场供求矛盾的一种有效调节手段。但今年蒜价跌入谷底,这一屡试不爽的手段让还有往年存货的大蒜经纪人叫苦不迭,雪上加霜。“按当下行情,库存大蒜基本全军覆没,连赌一把的本钱都没了。”张永峰说,去年压在冷库里没有出手的大蒜,到今年成本差不多达到3元/斤。从全国情况来看,去年是历年大蒜入库量最多的一年,全国大蒜入库量达290万吨左右,比2016年增加70万吨,增长31.8%。到今年5月上旬,全国库存仍有70万吨,同比增加40万吨,增长133.3%。
销售渠道单一,也让大蒜吃了苦头。“主要销往邻近的山东金乡。”张永峰说,今年的外地客户还没来,一般要到6月下旬。邳州以保鲜大蒜出口为主,其中印尼是最大出口国,需求量约占全市出口量的的80%。但印尼对我国大蒜实行配额制,导致出口量较往年大幅下滑,去年全市大蒜入库量40万吨左右,比2016年增加10万吨,增长33.3%。截至今年5月上旬,该市库存大蒜仍有5.5万吨,同比增加3.5万吨,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导致今年大蒜价格弱势运行。
破解“蒜周期”须防“赌一把”
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个现象,种植和收购大蒜虽然风险极大,但无论蒜农还是农民经纪人,大家都愿意赌一把。在他们眼里,相比种小麦,大蒜值得赌一赌。行情好时,亩均收入上万,差的年份,亏个千把块和两三千不等。而种小麦,刨去人工和成本,一亩地只落个一两百元,且辛苦程度不亚于种大蒜。尽管这几年,大蒜行情起伏较大,但人们的种植热情并没有衰减。
“这个时代靠碰运气,难了。”程振兴说,种什么、卖给谁、价格如何,心里没底,以往没少摔跟头、吃苦头。要走出“蒜周期”,一定要摒弃传统思维,痛定思痛,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赌一把的心态要不得。下一步,他们将成立工作组,专门派人跑市场,对接市场,发展订单农业,改变单一种植结构,减少大蒜种植面积。
针对今年大蒜行情低迷状况,邳州市一方面搭建“农超对接”平台,增加国内销量;筹划6月底举办首届国际大蒜产业峰会暨2018中国大蒜年会,提升邳州白蒜影响力,促进一二三产贯通发展。一方面,加强大蒜生产、加工、消费、库存、进出口等全产业链环节信息监测,发布大蒜市场信息,引导蒜农、蒜商遵循市场规律,主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适价、分期、分批销售大蒜。
省政府参事、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包宗顺建议,解决农产品周期现象,需要向西方经验学习。如荷兰生产西红柿的农场主,对全国西红柿生产者、生产总面积、年总产量等情况了如指掌;加拿大奶牛农场的奶牛养殖数量是受配额严格控制的,农场不能随意增加养殖数量,且养殖配额指标可高价有偿转让。在他看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中的作用,使之逐步承担起农业生产组织者的职能,从整体上快速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形成抱团发展对接大市场,从而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现阶段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宏观调控。
记者 丁亚鹏
》》》短评
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库势在必行
丁亚鹏
“蒜你狠”变成“蒜泥酱”,说明大蒜的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问题。从市场角度来说,种什么、种多少,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遵循市场规律,就要按市场供求关系组织生产,而现在,全国大蒜需求有多少,应当种植多少,这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在现实中却很难得到体现。按理说,去年库存大蒜持续增加,市场需求并未增加,今年大蒜扩种应予警惕,注意防范风险,可没有一个部门及时预警,说明大蒜产业发展仍处于一盘散沙状态。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农业发展更离不开互联网。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蒜农和农民经纪人要有“互联网+”经营思维尤显珍贵和重要。懂得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和信息指导农业生产,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盲目生产,造成市场供求关系失衡而带来经济损失。市场供需来自科学的数据研判,而目前农产品大数据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一块短板。解决这个短板,需要打破各自为政、行业分割、信息封锁的状况,形成合力。
当前,农产品周期越来越短,价格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大,对农民增收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要解决农产品丰产不丰收,破解农产品周期性魔咒,亟需建立农产品大数据库,构建农业生产经营公共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供求、价格、趋势等全方位服务,使农民在迈向市场中更加耳聪目明,步伐稳健,从而有效避免蒜贱伤农的悲剧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