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扶贫“战士”戚国义

时间:2018-07-20

他是一名军转干部,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在当前税务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顾全大局,不计名利得失,将个人进退留转交给组织,再次主动请缨奔赴扶贫攻坚第一线,继续带领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他是驻村“第一书记”,在无私奉献中发挥表率作用,在攻坚克难中彰显军人素养,在默默坚守中造福一方……

打好脱贫攻坚战,事关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党中央面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一项庄严承诺。2018年,江苏省委发起了新一轮精准扶贫的动员令,国家税务总局也专门发出通知,号召税务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入扶贫攻坚之战。全国联动、扶贫攻坚、声势浩大。此时,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已经启动,刚刚从苏北扶贫两年归来的江苏省税务局军转干部戚国义,以改革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正确对待改革中的进退留转,再次请缨,又一次踏上了扶贫的征程。他以共产党人的情怀、共和国军人的担当,播洒理想,扎根农村,成为一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并且深受当地党委政府和百姓点赞的扶贫“战士”。

“我是当过兵的人,

哪里需要就应该去哪里”

2016年初,戚国义接到省里扶贫攻坚的任务,来到灌云县东王集镇盐河村任“第一书记”。两年以来,在戚国义和其他扶贫队成员开拓的“企业+村”发展模式下,盐河村集资近500万元,建设集家庭农场、农家乐、油菜花观赏、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城郊休闲乐园,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5万元至10万元;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以地入股,新建标准钢架结构大棚8栋,种植樱桃、油桃等水果,为村集体增收近10万元;建立了200kW光伏发电站,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2万元;为村里的贫困户建了16座4KM光伏家庭电站,为这些贫困户家抱了会生蛋的“老母鸡”……戚国义也因此打响了扶贫生涯的“第一枪”。今年2月,结束为期两年的扶贫工作后,戚国义终于与家人过了一个安稳幸福的团圆年。

春节刚过,党中央、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和省委扶贫攻坚的号角再次吹响,吸引了众多税务人报名参加,戚国义也当即报了名。

“老戚啊,你刚扶贫回来,这两年身体累垮了不说,家里又遭遇接二连三的不幸,如果我们组织再安排你去扶贫,于情于理于公都说不过去,我也不好对领导和你的家人交代啊。”负责扶贫人事安排的胡小青处长语重心长地劝说他。

妻子听说爱人又要报名去苏北扶贫,几天几夜没睡好觉。她央求爱人说:“国义啊,我跟着你几十年,不管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我从没拖过你后腿。如今,咱家三口人分居三地,一家人聚少离多,何况咱们已不再年轻,也该好好照顾自己和这个家了!”

听说儿子扶贫刚回来又要走,远在浙江的老母亲急忙打来电话,心疼地对他讲:“儿啊,娘去年被烧伤时,你赶回来,在家只停留了一天,是娘劝你回去。娘知道你当兵人的脾气,也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但那次娘见到你又黑又瘦的,脸上满是皱纹!娘心疼,娘知道那地方有多苦啊……”年近八十的老母亲话没说完,便在电话那头哽咽起来。在外地工作的女儿听说爸爸又要去扶贫,匆忙赶回南京,劝爸爸三思而行。

“老戚啊,再有两年你就退休了,听说你又要去苏北扶贫,图的是啥呀!何况我们税务部门马上要进行机构改革,合并后机关的人员去留问题关系到你我的切身利益。如果扶贫两年你再回来,就成了局里的陌生人了。”戚国义再次报名扶贫的消息在单位和家中引起不小的震动,议论纷纷。

戚国义想,是啊,组织上考虑的、家里人劝说和同事们议论的都不无道理,都是为我好,机构改革个人去留是组织上考虑的事。但是眼下苏北地区的扶贫攻坚还有最后两年,那里的民情我熟悉,那里的项目我清楚,那里的一草一木也倾注了我的情感。我是当过兵的人,哪里需要就应该去哪里。此刻,脑海里又浮现出今年初他所扶贫的盐河村村民冒着暴雪将一面绣有“大爱无疆、造福一方”的锦旗和一封由77名村民签名并按下手印的请他继续留下的感谢信送到南京时的动人情景。

这份坚定促成他再次踏上扶贫征程。今年4月,他随着省委扶贫工作队第二次赶赴灌云县扶贫。报到当天,在县委县政府欢迎省扶贫工作队入驻现场,负责扶贫工作的副县长张凌云握着戚国义的手,亲切地说:“戚大哥,我和乡亲们又将您盼来了,您能来真是咱灌云百姓的福啊,您无愧于灌云的‘荣誉市民’!”话音未落,掌声四起。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的戚国义,这次负责扶贫的同兴社区,又是一个苏北地区典型的贫困村。这个村总人口有2559人,721户,村内现有建档立卡低收入户104户286人,其中低保户(含残保)58户95人,城镇低保户6户9人,五保户5户5人。村民靠2310亩稻麦种植可耕土地和外出务工谋生。社区基本没有集体收入,集体账户已负债115.87万元……看着眼前这份既熟悉又陌生的“村账单”,戚国义明白,摆在他面前的将又是一场硬仗。

建厂房、修下水道、铺设水泥路、助学济困……走进戚国义的办公室,迎面而来的是钉在墙面的“2018—2019年省委驻灌云县帮扶工作队项目计划表”,表上排满了两年期间扶贫队要在同兴社区完成的产业帮扶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等扶贫任务。戚国义称之为“挂图作战”计划。“在部队打仗要在地图上划据点、做标记,理清思路。如今,‘挂图作战’,摸排情况同样是拿下扶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前期准备。”这位曾经的军人语气铿锵。

戚国义,18岁参军,39岁转业到省税务部门工作。21年的部队生涯,养成了他过硬的军人作风。在他不到1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当兵人的元素。一组破旧的绿皮柜,一张单人行军床,一把有年代感的军用水壶,一身写满了部队经历和参军故事的迷彩服……

盛夏之夜,戚国义所在的扶贫社区漆黑一片,蚊虫飞舞。陪着他夜访农户的社区书记周文军边在前面用手机给他照明引路,边仔细地向他介绍村里的百姓之难。从村东到村西,从村南到村北,一家又一家,一夜又一夜,一个月下来,他用心血和汗水绘好了一幅又一幅的扶贫蓝图,拉开了“挂图作战、打赢攻坚”的序幕。

7月15日,骄阳似火,热浪四起。在村北的稻田地里,戚国义带领村干部察看旱情。“戚书记啊,你得想办法帮帮我们,这片稻田和玉米缺水浇灌,快要枯死了。”在田头,一位年逾六十的农妇急忙放下浇水的皮管,引着他察看田里枯黄的秧苗。看着眼前这位汗流浃背、心情焦虑的农妇,戚国义的心里不是滋味。他弯下腰,拔出一株秧苗,动情地对村干部说:“再也不能让我们的农民靠天吃饭了,我们要尽快想办法,修好眼前这条破损多年的灌溉水渠,让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让扶贫项目真正给农家带来实惠。”据悉,日前修渠灌水的资金已经到位,修渠工程正在加快推进。

扶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在“对抗”中,戚国义也遇到了不少“拦路虎”。他清楚地记得,参加第一轮扶贫时,第一只“老虎”就是语言关。身为浙江诸暨人,说惯吴侬软语的他着实听不懂扶贫村里的土语方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了解村民的疾苦总不能听不懂他们的话。戚国义决心攻克语言难关,当时盐河村村支书吴白玉成了他第一任方言老师。学会了方言,掌握了土语,一下子拉近了这位省城来的“第一书记”与村民们的距离,真正听到了百姓的心声,也成了百姓的知心人。从此以后,戚国义挨家挨户走访,与老乡们拉家常、找“穷根”。出行难、看病就医保障难……一个个涉及民生的问题源源不断被收集上来。“要将这一件件待办的实事记在我们扶贫的账单上,作为两年内精准扶贫的‘突破口’,逐条攻破,向村民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位“第一书记”首次向村民立下誓言。

后来,戚国义的扶贫账单上又多了一项内容,打造盐河村里“内衣工业园”。内衣产业是东王集镇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戚国义积极引进资金,筹建两个内衣生产标准化厂房。该项目建成后收益可观,还带动近百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一年以后,这家内衣厂的老板黄继远欣慰地说:“当年,戚书记为了我们厂的建设,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现在他一直惦记着我们企业的发展,抽空就来企业帮我们出谋划策。如今我们的产品已热销国内外,也带动了一方百姓走上了致富路。”

“前两年,戚书记为兑现手中的扶贫账单,兢兢业业,那些曾让我们心酸的旧账变成了村民们看得见、记在心的幸福账单!”扶贫队员孙安邦回忆往事感慨万千。

要想富先铺路。铺路对贫困村的百姓来说,更是多年的梦想。谈起当年的路况,村民老吴指着眼前这条宽阔的水泥路说:“以前每逢雨季,乡村小道泥泞不堪,村民叫苦连天。戚书记到任后,走家串户听民声,铺路被列为打响扶贫攻坚的第一战。缺资金成了铺路的‘拦路虎’,他冒酷暑、战严寒,四处托关系、找门路,10万元、20万元甚至能争取到的几千元资金也不放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不仅将和盛路和交通路进行了扩展,还新修了两条长约9公里的梁元路和任直路,总投资高达400多万元。这件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勘察地形是戚国义在部队练就的好功夫。挖掘资源,利用资源,是戚国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沂河淌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进村扶贫时,他反复勘察、调研,决定引进有“米中之王”美誉的五彩米,当年亩产达400公斤,并抢注了具有当地鲜明地域特色的“沂河淌”商标。“沂河淌”五彩米推出当年,就荣获“江苏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的殊荣。

“戚书记是这轮省扶贫队员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全省少有的连续两届参加帮扶的队员。在帮扶中,他讲政治、爱百姓、真扶贫,雷厉风行,处处彰显军人的作风,是我们帮扶队中出名的‘农村通’‘项目通’‘扶贫通’,也是我们帮扶队员的楷模。”省委驻灌云县扶贫工作队临时党委书记严志明指着墙上的帮扶项目图,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说,这些年,省扶贫工作队的帮扶项目和资金投入几乎都要找老戚反复商定,请他帮助把关。面对周围的赞许声,戚国义自豪地说:“扶贫攻坚不是我一个人在作战,而是一个团队在奋战,强大的组织和万名税务人是我坚强的后盾。”

“心中装着百姓,

才能真正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戚国义小时候生在农村、长在农村,见不得农民的苦和累。不管是在部队服役,还是转业到地方,始终不忘军人的本色。他常说,只有心中装着百姓,才能真正地为村民们办实事办好事。在扶贫中,他与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许多感人的故事在村民中口口相传。

7月初,戚国义又专程回到他扶贫过的盐河村看望94岁高龄的村民刘传玉,当他沿着熟悉的乡村小路走到刘传玉家门前时,只见这位白发凌乱的老人在呆呆地看着远方。陪同他的村干部立即上前向老大娘介绍说:“老婶子,我们戚书记来看您啦,您还记得他吗?”大娘转过身来,上下打量眼前这位戚书记,摇着头嘟嘟囔囔地说:“不认识。”见此情景,戚国义顿时鼻子一酸,他急忙拉着大娘的手,关切地说:“大娘,我是戚国义,去年我还帮您一起收庄稼的呀,您不记得啦?”大娘还是那样的表情,连连摇头。

“大娘一年一年老了,她记不记得我们并不重要。但我们当年答应她们过上好日子的承诺一定要抓紧兑现,不能让老人们指着我们的脊梁骨带着遗憾过日子。”告别大娘时,戚国义饱含热泪对身边的村干部说,并将身上200元钱塞在了大娘手中。

村民吴继电家因小女儿患有结节性硬化症,家中每年都要花费数万元为孩子治病,成了村里因病致贫的困难户。戚国义走访中了解这一情况后,当即研究为他家建立太阳能电站,不仅解决了家庭用电,还每年为他家创收近万元。走访中听说吴继电的大女儿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情绪低落,戚国义冒着高温赶到吴家看望。“戚书记,终于将您盼来了。这些年大女儿上学,您没少资助,这次高考她觉得自己没考好,对不住您。这不,她整天将房门关得紧紧的不出来。”戚国义听说后,急忙走到房门前,轻敲房门,大声劝说。见室内没有任何反应,戚国义又趴在窗户前透过玻璃苦口婆心相劝。烈日之下,汗水湿透了衣服。半个小时后,当戚国义离开时,大女儿终于悄悄打开房门,流着泪目送着心中这位恩人远离村庄。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农村的党员少,脱贫路上必须人人带好头、当标杆。74岁的女党员朱华廷因老伴去世家中困难,是村里唯一的党员贫困户。七一前夕,戚国义特地进村看望这位老党员,鼓励她振奋精神,引领全家人与全村百姓共同走上小康路。交谈中,当他得知这位老党员有个想要一枚党徽的心愿,戚国义毫不犹豫地从胸前取下党徽,郑重地递到朱华廷的手中。捧着这枚在夜晚的灯光下闪闪发光的党徽,朱华廷泪光闪耀。她向戚国义表示,会好好珍惜这枚党徽,不忘初心跟党走。漆黑的乡村夜晚,这户农家小院充满了笑声。

“现在能在家门口看病真方便,就医环境好,医生水平也高。”66岁的盐河村村民时桂花笑呵呵地说。眼前这座崭新的小洋房式的卫生所,是戚国义刚到村里扶贫时推出的“健康民心工程”,前年11月投入使用,当年就被评为省示范卫生所。卫生所所长张正干在乡村从医已25年,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他介绍,原来村里也有卫生室,但只是借用村部的两间小平房,条件十分简陋。为了建造这座卫生所,戚国义四处奔波,立项目、筹资金,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如今,这座投资68万元的卫生所不仅方便了本村人就医,连外村病人也慕名而来。

谈起建村卫生所,戚国义说,让村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是自己一直以来的心愿。在他21岁时,父亲因患癌去世。全家人为了给父亲治病背了许多债,原本幸福的家庭成为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进村扶贫后,他发现许多贫困家庭与当年自己的家一样,都是背着沉重的债务因病致贫,更坚定了建好卫生所的决心。截至目前,盐河村卫生所已为1464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真正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健康民心工程”。

灌云县扶贫办公室副主任茆庆富翻着扶贫21年的名册动情地说:“我的家在小伊乡,当年也是省税务局的重点扶贫村,如今我的父老乡亲仍在享受着税务部门扶贫带来的福利。20多年过去了,这本扶贫花名册记载着江苏税务人对咱们县的关爱和支持,数千万元的扶贫资金温暖着百姓的心。来灌云扶贫的税务人一茬又一茬,他们中有的已退休,有的是刚来的新同志,他们像扶贫‘战士’戚国义一样,在精准扶贫攻坚战役中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 上一篇:南京海关实现 船舶吨税电子支付“全覆盖”
  • 下一篇:宜兴通报今年侦破的多起通讯网络诈骗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