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南岸,镇江2500多年的建城史,就是一条大江大河多声部合奏的壮丽史诗。京杭大运河镇江段,长江和大运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了长江中下游“黄金十字水道”,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镇江成为运河南北的商埠重地。这座美丽的“城市山林”中,长江与运河用一横一竖的笔法,描写着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融,呈现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今天,让我们走进镇江运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老运河寻踪:自古南北交汇地,封存千年历史
七月骄阳。烈日下,位于镇江中华路上的京口闸考古遗址中,条状石块、砖路、夯土层,散发着炙热的温度。眼前这幅画面,在我们眼前幻化出的是当年京杭大运河的火热景象。只是,南来北往的船只已经消失,石板路上也没有了辚辚马车声。
时间往前回拨一千多年,立于我们面前的,是唐宋时运河上赫赫有名的“江南第一闸”。现场,镇江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霍强告诉我们,其实从唐代至清代,京口闸都可谓是中国的“漕运咽喉”,这里是江南运河的第一道闸口,是经长江南下北上的重要交通枢纽。
唐朝的闸(堰)、北宋的木作与夯土的结合、南宋运河边的商道和店铺建筑的散水……霍强说,“京口闸是古代运河中的重要标志性设施,它的发现,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建筑与治水工程技术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
如今的镇江博物馆中,就收藏着2013年京口闸考古遗址出土的一批珍贵文物。北宋青白釉香炉、南宋黑釉“太平有象”插瓶、元代卵白釉双耳瓶……静静地凝视这些优美的器物,它们正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讲述当时运河沿岸的物质文化习俗,南北经济、运输、商贸等方面交流与沟通的信息。比如,其中两只器形庞大的元青花海水龙纹香炉、元孔雀蓝釉云龙纹香炉,就引发了考古学家们的兴趣:江西景德镇所产的香炉,为何出现在了镇江运河码头边?对此,主持京口闸考古工作的专家霍强说,“千年前这里存在着一座妈祖庙,对于常年跑船的码头人民来说,烧香拜佛祈祷平安,寄托着他们的信仰。”
这座依水而设的城市,它的历史文化内涵中流露着鲜明的渡口文化和漕运文化。 “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全线贯通,长江和运河在这里构成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确立了镇江作为江南入江通道主要出入口的地位。”镇江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罗福春告诉记者。南宋时,镇江承担着全国近七成漕粮的中转重任。“这里发现的宋元粮仓、元代石拱桥、明清驿站和衙署等等,是镇江作为运河漕运枢纽的实证。”
运河给了镇江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遗存、遗址,镇江市运河沿线的物质文化遗产有镇江英国领事馆旧址、元代昭关石塔、虎踞桥、江河交汇处、新河一条街、西津渡古街、宋元粮仓遗址等。但如果要找寻镇江运河历史的起点,我们还要从京口闸出发,一路向东,到达城区内古运河的终点:丹徒口。岸边,一座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京杭大运河-江河交汇处(丹徒口)”的石碑,向我们传达着这个地方重要的历史价值。
时间再往前回拨一千多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命令三千“赭衣徒”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如雨,完成了凿通京砚山这一伟大工程,由此这一带命名为“丹徒”。秦始皇完成的镇江至丹阳的“丹徒水道”(又名“徒阳运河”),形成了江南运河的雏形。
在镇江走访,在不断的回望与追溯之间,不论是秦汉、两晋南北朝,还是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层层垒叠,后一层次的构造叠加于前一层之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江水与河水的流动,生动地蔓延舒展,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生活之中。
运河开发:萃取“以水兴市”的城市历史文化魅力
今天,想要萃取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除了要好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还必须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做好开发利用的大文章,让它散发出时代芳香。
西津渡街区,是镇江历史上大运河商贸繁华的见证,是镇江“以水兴市”的典型代表。西津渡是镇江地区渡江航线的渡口,在唐宋元明清时期,运河与长江之间的转运,这里是必经之路。六朝时期“永嘉南渡”,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因此,中国文物协会原会长罗哲文称这里是“中国古渡博物馆”。
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如今已被打造成一片热闹的旅游景区。昭关石塔、救生会、观音洞等遗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而各色各样的民宿、咖啡店、酒吧、文创商店,则透露着现代活力。
西津渡街区的山坡上,一座红色小楼蓦然闯入眼帘。这是曾经的英国领事馆。在鸦片战争中,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军打算溯江而上攻占镇江控制运河,镇江人民与守城驻军一道,同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战斗。恩格斯曾对此作出高度评价:“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辟为通商口岸。英国人当年对于镇江的野心勃勃,正是因为贪羡长江和运河交汇,镇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现在,这座曾经的英国领事馆,已辟为现代化的博物馆,成为市民亲近文化的好去处。最近举行的“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出土文物精粹展”,就引来大批观众的关注。
离西津渡不远的新河街,则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曾经是镇江运河边最繁华的地方。“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是当时水运发达、商业繁华的典型写照。
漫步在新河街上,短短200多米,仿佛很快就能走完,但又仿佛有着看不完的风景:这里有昔日镇江重要的慈善机构同善堂,一座规模宏大的“米业公所”显示着这里曾是重要的商品交易市场。这里,还有一座“泾太公所”,是山西(太原)陕西(泾河、泾阳)旅居镇江的商人聚会之所。这里还有不少深宅大院,陈公馆、黄公馆、徐公馆……他们的主人,或是清代官员、盐商,或为民国时的银行老板。大院的跑马楼、风火墙,雕梁画栋间透露出传统的历史气息。
镇江市文旅集团绿城园林党总支书记、副总经理谢云峰向记者介绍,现在新河街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推进。“将来,这里将会是一条大家能够徜徉其中的文化旅游街区,让更多人来感受镇江的运河历史。”
当代镇江人把运河视为这座城市的“母亲”。镇江城东、丁卯桥附近运河广场的对岸,有一座现代大型雕塑“运河之母”。这座金色浮雕的造型是一名女性,她微笑着注视着运河,这条已经初步整治完毕的古运河在镇江城区内穿城而过,正缓缓蜿蜒流淌。附近已经恢复了丁卯桥、许浑别墅、石淙精舍等景点,形成了夹岗岚浮、虹桥揽古等运河景观。
围绕运河:唱好当代高质量发展一台戏
当梳理镇江这座城市和运河的关系时,不难发现,运河本身早已逾越了“历史遗迹”的范畴,它是活生生的水,不仅流淌千年,还在激荡着汹涌澎湃的当代交响,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
走在镇江谏壁船闸环境优美的工作区,俯瞰下方,眼前是一艘艘巨轮驶过,场面非常壮观。谏壁船闸是如今大运河上的“江南第一闸”。从这里开始的江南运河,依然承担着繁忙的运输重任。当记者走进现代化的谏壁船闸运调中心时,迎面的监控大屏幕上,出现一行“已安全运行13877天17小时”的字幕。据介绍,这里每天运输船只不下1000艘,每年货运总量可达1亿吨,相当于沪宁铁路单线货运量的4倍。这里,常年担负着苏、鲁、皖、沪、浙、鄂、川等多个省、市船舶航行的运输任务。当前的江南运河航运业,在社会中已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水是河的灵魂,深化运河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是镇江当下一项重点工作。镇江市水利局河长办处长李邦辉介绍,为了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水利部门正在推行河长制以及市委市政府推行的“116”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对“一江”(长江生态保护)、“一河”(京杭运河水质提升)、“六行业”(化工、碳素、电镀、尾气扬尘、畜禽养殖、“散乱污”企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我们要赶紧补上生态环境这一短板,尽快提升京杭运河的质量。”
在保护中复兴,在保护中传承,实现运河周边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美起来、靓起来的河,当代价值会更加凸显。为了体验一下当代镇江城区内的古运河风光带,记者从京口闸上船,乘船沿古运河风光带进行了为时两小时的航行。所到之处,游目骋怀,两岸郁郁葱葱。亲水步道、花木景观等十分宜人。
镇江市古运河综合整治建设主要由镇江市文化旅游产业集团负责组织实施,谢云峰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古运河上、中、下段的整治,总共投资了18亿,完成河道清理13.14公里,绿化恢复92.54万平方米,同时修建了旅游步道25公里,自行车道14公里。昔日脏乱差的臭水河,已经变成了镇江的城中水景,让更多市民可以亲水近水。
接下来镇江将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利用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沿河厂房等载体,打好“运河牌”,开发运河特色文创产品,发展好数字网游、非遗工艺、文化演艺等新业态。在文化旅游方面,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推出集文化性、休闲性和生态性于一体的高品质“运河文化之旅”产品,充分展示镇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
本报记者 顾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