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大小医院“牵手”如何双方都不吃亏? 医联体联心还要联利

时间:2018-08-01

新华观察

中国江苏网讯 大小医院“牵手”结成医联体,如何让支持小医院的大医院不感到“吃亏”?如何打破当前医联体发展的瓶颈期?7月29日上午,在南京举办的“首届南京地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高峰论坛”上,专家认为,大小医院形成的医联体必须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医共体,才能走得更长远。

省卫计委统计显示,医联体在我省已实现全覆盖,全省所有市、县(市)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所有省、市、县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建立医联体305个。许多地方政府还与大医院签协议,将全区医院整体与大医院合作,通过“府院牵手”模式构成医联体,如省人民医院与栖霞区,南京总医院与浦口区,南京鼓楼医院与六合区、高淳区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南京地区52家二级以上医院目前全部建立医联体。”南京市卫计委医政处处长李正斌介绍说,结对最多的省人民医院,其麾下的医联体小医院有140多家,遍布江苏及安徽两省;南京鼓楼医院也有近百个“小兄弟”。

南京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余庭源说,三级大医院与小医院携手成立医联体,构建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回社区、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医院技术水平不高、群众家门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患者和小医院获得感满满。

南京市第一医院与秦虹社区医院成立合作病房。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毛山介绍说,他们长期派副主任医师以上医生和护士长去帮扶社区,“过去社区医院不敢收治的重症肺炎病人,我们来了后,都敢收、敢治了。同样的肺炎病人在三甲医院住院治疗要花八九千元,而在社区医院只要四五千元就够了。”

医联体成立后,到基层就诊的人数明显增多。南京市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在社区医院就诊的人数,比2015年上升10%,而去年又比2016年上升10%以上。“小病进社区”的目标逐步出现。

与此同时,有的大医院感觉“吃亏”了,个别甚至认为“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记者采访获悉,某省级三甲中医院连续三年门诊量呈下降趋势。每派一位专家下去坐诊,下级医院会给予专家500-800元/天的报酬,因此,专家到基层“干活”更卖力,甚至把部分病人从大医院吸引到小医院就诊。

因此,不少大医院对医联体渐渐失去兴趣,加上医联体成员太多,尤其是边远地区,大医院很少再派专家过去,医联体出现“空心化”。

据测算,大医院每派出一位专家下基层,一年大约会给本医院带来20万元的损失。为让南京市属大医院不“吃亏”,近几年,南京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万元至1亿元对市属大医院进行补偿,但南京地区众多大医院中,并非每家都能分到这杯“羹”,而且并非每个地方政府都能拿出这笔钱来。

医联体,在让百姓有获得感的同时,不能光靠大医院单方面付出,否则行之不远。如何让大医院、小医院、患者三方都受益?专家认为,医联体除了要做到行业联外,更要做到人联、心联、利益联,让大小医院在管理、责任、服务等方面承担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南京鼓楼医院党委书记彭宇竹认为,医联体的发展光靠行政命令或大医院的自觉性远远不够,必须形成更亲密的利益捆绑关系,在既符合国家政策、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使得大小医院形成分工合理、定位准确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走得更长远。

南京多家医院已进行有效探索。比如,南京鼓楼医院托管高淳区人民医院,由鼓楼医院副院长孙凌云担任院长,其放射科、影像、骨科等科室负责人也由鼓楼医院的医生承担,两家医院实际融为一体。南京市第一医院与夫子庙社区医院、秦虹社区医院深度合作,分别在社区医院成立感染科病房和呼吸科病房,第一医院派专家和护士常驻社区医院,病人在这里享受三级医院的治疗,而收费是一级医院的标准,社区医院收益部分再与第一医院进行分成。

本报记者 仲崇山

  • 上一篇:连云港口岸首迎 “落地签”外国旅游团
  • 下一篇:世界第一矿业专业首接中国本科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