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大学生助力古老非遗技艺的传承。
在淮海路的东头,路口四角的指路牌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名称“金陵刻经处”,沿指示牌走几分钟,就能看到一座灰墙围成的院落,这里便是南京闻名海内外的非遗文化传承处所——金陵刻经处所在。7月16日,江苏健康卫生学院社会实践小分队的同学来这里实践学习:当一群95后遇见150年前的非遗,年轻的大学生们都惊艳了。
7月16日下午3点,实践团员们准时来到金陵刻经处。始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的金陵刻经处,是中国近代编校刻印佛经的著名佛教文化机构,为清末佛教学者杨仁山所创办,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至今已运转了150余年。21世纪的今天,金陵刻经处仍然遵循着传统的手工制书传统;而如今的非遗传承人,能经过学校的普及性学习和师傅的“口传身授”,掌握全套技艺,这也是当前非遗传承的重要转变。
乍一看,金陵刻经处就是一座私人宅院,院落里还能看到一座雕像。他就是院落原来的主人——杨仁山居士。清末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金陵刻经处当年之所以刻经印经,是因为当时许多寺院的典藏都在战乱中遗失烧毁;拯救经书,就是拯救当时的中国佛教。
而今,同学们了解到,刻经处的人员大多是工作了十年以上技艺娴熟的手工匠人。在专业人士引领下,实践团队参观了部分雕版文物与手工制书过程。制书的过程包括刻板、印刷、装订。装订时,分页、折页、打眼定线等十几道工序,全部都由手工完成,这让实践团员们大开眼界,深刻体会到“匠心所致,始终如一”的重要。
刻经处的刘鼎一老师介绍,金陵刻经处保存有十二万多块雕版文物,“像大家看到房子里很多不起眼、黑乎乎的旧木板,很多是绝无仅有的佛经版本。”多年前,需要10个人刻100年的经版,到21世纪的今天,只有4个人在传承修复;时代的变迁发展,令人感慨。经过一番实践探访,95后的年轻人们决定用橡皮章雕刻,来切身体验中国雕版印刷的魅力。在专业匠人的指导下,大家用橡皮章与印刷技术相结合,手工制作名片,并向市民免费赠送,向更多人宣传金陵刻经处的匠人们所做的事,也希望在这个夏天,通过这种深入探访,助力古老非遗技艺的传承。
学院老师表示,希望大家通过每次珍贵的学习实践机会,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通讯员 孙钟慧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