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将美丽村庄“带回家” 苏州高新区全力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

时间:2018-08-05

□苏报驻高新区首席记者周建越

“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美如画中”。这些天,67岁的树山居民何林康拿着茶杯一大早就出门遛弯了。路上尽是生面孔——乡村游的外来客,采摘的、爬山的、晨练的,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互相点头道早。而以前,村里很少有陌生人。

作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苏州高新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布局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数据显示,至7月底,该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44.7微克,同比下降2.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63.4%,同比上升2%。留住“形”、守住“魂”、吸引“人”,成为了该区乡村振兴的目标和方向。

宜居宜业吸引乡村的“人”

村均稳定性收入年均增长8.3%

这些天,何林康自家的翠冠梨迎来了采摘高峰,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家里有一亩半地种梨、20多棵杨梅树和5亩多茶树,能有4万多元收入。加上家里的房屋租出去做民宿了,租金一年7万多元。我们老两口一年收入超过11万元,生活环境又好,真是蛮开心的。”何林康说。

老何的话,道出了全区农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来,苏州高新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近2万亩,镇湖黄桃、长巷农场、通安良仓等一批农产品品牌正不断壮大。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全区以“食行生鲜”等电商平台为主体,形成了“电商+基地”模式,建起了特色鲜明的农业电子商务供销体系。

“乡村振兴,不只是村容村貌整治,不能光在外表上修修补补,而是要找到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发展。”高新区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走进树山村,感受到的,不仅是这里乡村的独特风韵,更有农家乐、民宿及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创业创新追求。

“闲云舍”民宿的80后老板俞慧,就是较早的返乡创业者之一。她是土生土长的通安人,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多家酒店工作,管理经验丰富。2016年,她嗅到了家乡发展民宿的商机,回乡创业。她告诉记者,民宿生意比预期好,特别是村里着力发展“四季树山”,跳出了季节性强、功能单一的瓶颈,不仅旺季经常客满,一年四季生意也都不错。

如今的树山村,是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苏省乡村振兴旅游富民先进村……乡村发展了,一家家精品民宿前来“筑巢”,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同时也吸引了一批批外出务工的青年人回到乡村。

目前,树山村已发展餐饮住宿、农耕体验经营户近400户,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的村民超1000人,仅靠销售农产品和发展旅游,村民平均每户年收入可达12万元。

数据显示,高新区村均稳定性收入从2012年的487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727万元,年均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4万元增长到2.99万元,年均增长7.9%。同时,枫桥的“政经分开”改革经验开始走向全国。

风貌塑造留住乡村的“形”

277个自然村庄全部通过省市验收焕然一新

高新区的乡村,有“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的美景,有“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的丰盈。

近年来,全区城乡环境逐步改善。在大力推进美丽村庄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全区277个自然村庄全部通过省、市验收,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区林业覆盖率超过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如今,圩田式乡村、山村式乡村、水乡式乡村等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已成为一幅幅画卷。

树山村对村主干道沿线民房进行了“穿衣戴帽”及景观提升,统一乡村风貌,实现“一村一特色、一景一典故、一季一风光”;开展山水田园村“四大美化”行动,保留农耕文化和原生景观,修复花溪风光带,形成自我循环的乡村自然生态系统。

记者看到,房屋“盖上”了传统的小青瓦,外墙刷成了白色,门窗“穿上”了木格花窗,连空调外机也“穿上”了“木头外衣”。青青的山林,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点缀其间,融为一体。

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介绍:“树山将立足于保护提升,留住稻香蛙鸣,重构乡野记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在浒墅关镇,把握不同村庄区域特点、产业基础、生态条件,注重差异性、多样性,找准“性格”,让乡村有景观更有韵味,有“颜值”更有气质。该镇根据青灯、九图、华盛三个保留村庄实际,确定了“三村一体”总体规划,以“城中田、门口地”为方向,打造“中心城区特色田园乡村”。

目前,“时间表”与“路线图”已明确:1年完成环境整治、2年完成基础建设、3到5年初步形成新的产业布局。浒墅关镇计划投入3.6亿元,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路网、河道、田块、村落”四大提升工程,开展生活污水集中接管,建设综合性公共服务载体,引入高效农业、精品农业等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三村一体”特色田园建设。

此外,在高新区太湖边,一条长45.8公里、宽约3米的自行车绿廊正在打造,主环线预计今年即可建设完成。该绿廊北起金东路,西沿太湖岸线,南至三洋村,东沿万佛寺、太湖湿地公园、绣品街、长巷农场,最终回到金墅老街。

万亩良田、贡山码头、西京湾农场、杵山生态公园、太湖湿地公园、

苏绣小镇……一个个田园风光、人文景观、特色小镇,这一颗颗“珍珠”由自行车绿廊串成一条完整的“珍珠链”,让游人体验慢生活。

文化传承守住乡村的“魂”

建“关席”精品馆,恢复重建“大石山十八景”

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标志,文化传承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高新区充分利用各村庄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条件,就势挖掘和彰显村庄特色,传承乡土文化,留住乡愁记忆,让人能够在乡村找到“根”和“魂”。

“浒墅关‘关席’自古久负盛名,在《浒墅关志》中早有记载,并在清代一度成为御用贡席。然而随着社会变迁,织席这门传统手工业逐渐走向衰落。如今浒墅关镇正在探索建立草席精品展示馆、生产观赏基地,重新擦亮浒墅关‘关席’这张文化名片。”青灯村党总支副书记潘炜介绍。

浒墅关镇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传说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和梳理,让更多文化元素融入到田园乡村建设之中,使村庄更有灵魂、更具特色。该镇正利用旧厂旧址,整合公共资源,推进综合服务配套建设。原敦煌贸易区域正建成综合

性文化服务中心,融入了卫服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百姓书场、便民中心等功能;原青灯彩砖厂及宏鑫玻璃区域正建成“三村一体”展示馆及农具博物馆,集中体现“稻作文化”;原欣盛塑料区域正建成乡村非遗工坊及食行生鲜展示厅、溯源订单式农业,发展“关席文化”互动式体验等。

目前树山村也已基本实现游客“引进来、留得住”。但“流连忘返”需要更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吴雪春说,他们正大力实施文化振兴,“以文化根植乡土,用创意点亮乡村”,引进专业考古团队,重构大石文化、书院文化、云泉文化等特色文化,恢复性重建“大石山十八景”。同时,保护传承树山传统匠艺,进一步丰富“抬猛将”“云泉腊八节”等特色民俗,精雕细琢具有“树山个性”的苏式文化之美。

树山村还实施了艺术家驻村计划,持续引进国内外文艺“大咖”,充分发挥全国首个乡村“双创”中心作用,以“树山守”为立足点,精心开发更多“树山手信”,实现“把树山之美带回家”。

作为苏绣发源地之一的镇湖,是著名的“中国刺绣艺术之乡”,高新区大力发展苏绣文化产业,让这里成为全国最为著名的刺绣制作中心和销售集散地。去年,苏绣小镇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名单。今年,高新区结合苏绣小镇建设,积极筹建镇湖刺绣学院——中国绣院等,将进一步擦亮老祖宗传下的这张传统文化靓丽名片。

作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的高新区,始终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优化城乡布局,一个以“大阳山城市绿心”为核心,加上“东部现代商务商贸区、北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西部科技生态创新区”的“一核三片”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 上一篇:88岁华侨心跳呼吸骤停,淮安退休医生与上海同行万米高空紧急救助
  • 下一篇:【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南京开发区洞烛机先,抢占AI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