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河北枣强考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姑娘王心仪一篇文章《感谢贫穷》刷爆朋友圈。然而,就在此文出现的2个多月前,几乎是“论贫穷”同一题材的散文——《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也刷爆朋友圈,被人民日报、读者、意林、故事会、知音、洞见、思想聚焦等4000多家微信公众号转载,累计阅读量达1亿+。
为何一篇看似抱怨的散文,却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今天下午,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该文作者,来自湖北农村,1986年出生的李三清。这位湖北革命老区红安的才女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她写此文的初衷并非抱怨,而是想通过回顾自身经历,以自传体的形式,来勉励自己继续奋力前行,同时也想鼓励年轻一代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什么最近裸贷、借高利贷炒币、网络赌博、迷恋网红等事情层出不穷?也许,就是年轻人的金钱观、贫富观出了问题。年轻人面对生活,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当选择坚强,不抛弃,不放弃,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地付出,坚持,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改变自己的命运。李三清坦言,她也没想到这篇文章引起这么多网友的共鸣。
今年5月10日发于个人公众号
阅读量达1亿+
从李三清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李三清的紫竹林”上,紫牛新闻记者看到,这篇散文《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发表于今年5月10日。截至目前,该文阅读量达92000多。作为一个普通个人公众号,仅仅一篇散文,靠着朴实的文风,有如此高的阅读量,殊为不易。然而,这还不是全部。
紫牛新闻记者查询发现,《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先后被人民日报、读者、意林、故事会、知音、洞见、十点读书、有书、思想聚焦等多家微信公众号转载。“共有4000多个公众号转载过,特别是进入6月份以来,每天有几十家公众号请求转载,我都应接不暇。”李三清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因为这篇文章,她的个人公众号粉丝一下增加2万多。
根据网站统计,到目前该文的网上阅读量累计达1亿+,六七月份更是在朋友圈刷屏,相当多看微信的人都看过这篇文章,非常出乎作者的意料。
“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贫穷让我异常节俭、极度自卑。”李三清在文中这样写道。紫牛新闻记者看到,在该篇散文中,李三清主要回顾了自己的大学生活:19年来,人生第一次坐小轿车;第一次进肯德基,吃的却是自带的馒头;每月的生活费是300元,为改善生活独坐公交车到餐厅打工;努力学习,用国家奖学金还清了国家助学贷款……
虽然李三清说“在我眼里,她(指同学)就像盆栽里一朵娇艳的玫瑰花,明媚动人。而我呢,就像生长在野地里的一株狗尾巴草,灰头土脸”,但她并没因此自暴自弃,也没因贪图虚荣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金钱观”。
“为什么最近裸贷、借高利贷炒币、赌博的事情层出不穷,上演了一场场悲剧?也许,就是年轻人的金钱观、贫富观出了问题。”她说,“‘穷人输不起’这个观念在脑海里根深蒂固,形成了我朴素的价值观: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赚快钱,也形成了我保守的金钱观:我可以不赢,但我不能输。于是,几乎一切有风险的投资行为都被我自动过滤屏蔽掉,小到买2块钱的彩票,大到买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
奶奶带大的苦孩子
经历了艰苦的童年与少年
1986年,李三清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觅儿镇的乡下。2岁时,妈妈因一场意外去世。此时,李三清上有6岁的哥哥和4岁的姐姐。从童年起,在李三清的记忆里,父亲以务农为生,奶奶操持家务,支撑兄妹3人读书。从7岁开始,身材弱小的李三清便和哥哥姐姐一样,开始与农田打交道,小小年纪跟随父亲下地干农活。
“家里田地多,起早摸黑,农作物轮作,一年四季基本上没有空下来的时候。”李三清向紫牛新闻记者回忆,春季播种,夏季“双抢”,秋季收割,冬天仍有耕种。尤其是每年农村的7、8月份,既是最酷热也是最繁忙的季节,刚收完麦子,紧接着要收割早稻,移栽晚稻,中间还夹杂着稻谷的脱粒、晾晒、入库……“那时真的不容易,一部分要交公粮,一部分留作口粮。”李三清说,她十来岁时已算得上一个满劳力,开始和父亲哥姐们一起在田间辛苦劳作,顶着三四十摄氏度的高温天,踩着烫脚的水和泥土,弯着腰熟练地割谷、插秧。“正如我在文中所写的:‘贫穷塑造了我们坚韧、不服输、能吃苦、不怕脏累的品质,也给了我们自卑、保守、不善交际等弱点。’但我一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李三清说,尽管身心疲惫,但每有空闲时间,她都用来读书学习。
那时的湖北农村,家里有三四个小孩的很常见,女孩上完小学,甚至初中毕业或者没毕业,大部分都不会再读书,要么帮家里干农活,要么外出打工,帮父母减轻负担,支持家里的男孩子继续上学。“我要感谢我的奶奶,奶奶是慈爱的,也是坚强的。”李三清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村里人看到她家里的现状,劝说奶奶,让李三清不要再读书了。但倔强的奶奶说:“只要她读得进去,我就要供她!”父亲则放出狠话:“要是没考上红一中(红安县重点高中),那就不要读了,实在供不起。”
“平生第一次,我有了恐惧感。”李三清说,她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习。下晚自习后,她在教室里点蜡烛继续学习;回宿舍后,她借着床头微弱的灯光继续看书。初中三年,李三清光蜡烛就用掉了几十包。最终,李三清如愿考上了重点高中。三年后,她考入了武汉工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她的哥哥也于她之前进入了大学。
大学的辛苦历练
成就了李三清更丰富的人生
“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人费尽千辛万苦,才来到罗马,而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李三清说,并非模仿,她其实挺感谢这些因家庭贫穷而来的历练。
大学四年里,李三清做过很多的兼职,比如每天50块钱替商家发传单,三个寒暑假在西餐厅做服务员,当过家教,做过老师助理等等。最难忘的是在学校食堂做帮工,一天管两顿饭,每个月100元工资。李三清说:“我当时最怕被同学熟人看到,他们惊讶、鄙夷、轻蔑的目光,让我如芒在背。我戴着口罩、帽子,尽量低着头,避免被熟人看到,最后还是被大家发现了。”那时,班里的导师还特意为此事开了一次班会,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让李三清有了勇气和动力。
李三清
紫牛新闻记者采访得知,李三清在大学里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兼职上,但成绩丝毫没受影响,每年成绩都名列前茅,甚至有两次专业第一名,为此拿了4次奖学金,2次一等奖,1次国家奖学金,还有1次是二等奖。
大学四年,所有学费、生活费加自己开销,李三清花了家里不到1万元,她靠兼职挣了15000多元。毕业后,她到浙江一家企业做外贸,并结识了自己的丈夫。
我不歌颂贫穷,不感谢贫穷
感谢贫穷让我激发斗志
考入北大的河北农家姑娘王心仪写的《感谢贫穷》,火爆朋友圈。李三清说她也认真看过,感觉小王同学文笔优美,感情真挚,思考理性,充满正能量。
紫牛新闻记者提出,两文的立意都是以贫穷为题,都让各自的主人公得到了锻炼,王心仪直接提出“感谢”,而李三清虽有直接提出这个词语,但仍通过自身的贫穷经历而感悟,并劝导他人。对此,李三清告诉紫牛新闻记者,《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这篇文章的写作初衷源于身旁朋友的感触,当时有朋友感叹这个那个,有点怨天尤人的意思。她用手机写下她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回家后进行整理加工,于5月10日发到自己的公众号上,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记者查询得知,王心仪的《感谢贫穷》是7月29日拿到北大通知书后流出并火起来的,而这篇文章其实是她高三的习作。
李三清告诉紫牛新闻记者,贫穷是一个“热词”,是能引发广泛关注、激烈讨论的一个“热词”。以“贫穷”为主题的文章俯拾皆是,她的那篇文章会火,可能是因为引发了很多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的集体回忆和强烈共鸣。而《感谢贫穷》火爆朋友圈,一个可能是作者文章本身写得好,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河北寒门女孩考入北大”这几个字眼,因为一百多年来,“北大”两个字本身就自带光环,自带话题属性。
李三清
“我不歌颂贫穷,不感谢贫穷,但是我感谢贫穷让我激发了斗志。”李三清告诉记者,标题取为《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主要是源于她曾跟父亲的对话,“老话说,小富靠勤,大富靠命。小时候,我问爸爸,为什么我们家这么辛苦种这么多田地,却仍然贫困,而邻居家似乎不种庄稼,靠赌博、搞些副业,却经常有肉吃。”而她爸爸回答说,“虾有虾路,蟹有蟹路。每个人都有自己谋生的本领,我赚不了那些轻松钱,只知道种地卖苦力,做一点,得一点,穷人输不起,但是只要勤快肯干,我们不会一直穷下去。”并不是哗众取宠,李三清说,这句话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个实情,是想通过自己的经历,让读者从中寻找答案。正如一千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也更有想像的张力。
李三清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通过自己和丈夫努力,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有藏书超过1000本的书房,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李三清说,年轻人要不断培养自己赚钱的能力,在花钱上,要量入为出,有计划,不要过度超前消费,奢侈消费。
李三清
而当紫牛新闻记者就她的“穷人输不起”理财观念表示质疑时,李三清坚持认为,年轻人的理财观念偏保守一点没坏处,甚至有积极意义。“现在年轻人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意识较强,对金钱缺乏长远规划,保守的理财观有助于年轻人约束自己的物质欲望,把更多精力花在学习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好好生活上。”李三清如是说。
因缘际会
她因全职主妇而转型当作家
2012年10月至2016年9月,李三清开始自由创作。那时,因为孩子的降临,李三清回到婆家张家界,做起全职太太,闲下来时开始读书,广泛涉猎,并由此打开了自由创作的序幕。
“大学时我就喜欢写作,后来陆陆续续写了些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等,总是为生活和工作所累,有一搭没一搭地写,没有系统梳理思路,这四年的时间正好给了我机会。”李三清说。大学毕业后,她做了几年外贸,后因照顾孩子,辞职回老公老家,做了四年全职主妇,在这期间,重拾写作这一爱好,广泛阅读,大量练笔,发表了几百篇散文、小说、报告文学、通讯。
李三清
因为写作上的特长,2016年10月,李三清重回职场,当了新闻记者、编辑。2017年5月,应新土家风首创者、张家界市永定区文联负责人鲁絮先生邀请,李三清开始担任苏木绰文化微信公众号唯一的编辑,算是与宣传文化部门有了进一步“亲密接触”。该公众号由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区政府主办,张家界市永定区委宣传部、区文联承办,让“体制外”的她增添了一份荣誉感和责任感。每一期,李三清都精心编辑,特别是要求鲁絮先生也帮忙校对好几遍。大家的付出也换来了回报,苏木绰文化微信公众号创建不到一年,就进入了欧洲、非洲、北美洲、澳洲(大洋洲)等地“华侨华人圈”,引起很多华侨华人对“苏木绰”的关注……
2017年7月,李三清通过张家界市永定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进入体制内。目前,李三清是张家界市永定区罗水乡政府文化管理员。
利用业余时间,李三清开创了个人原创文学微信公众号“李三清的紫竹林”(lisanqing2015),目前她是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张家界市诗歌学会会员。三四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报告文学30多篇,多篇小说、散文获奖。2018年结集的散文集《漫步紫竹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ISBN978-7-5580-4429-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86974号)正付梓印刷。
跟帖留言点赞多
唤起经历相似人的共鸣
紫牛新闻记者看到,在《爸爸,为什么我们这么辛苦却还是很穷》的下面有很多跟帖留言的,有心的李三清还特意进行了分类。比如“经历相符合,有共鸣类”“认为文章很好,有收获类”等等。
网友“阿福”称:“第一次公众号留言,此篇文章被人民日报公众号推荐。由于年龄相仿,也是湖北地区农村出生,很多东西能够产生共鸣,喜欢朴素真实的叙述。”网友“李建兵”说:“农村出来的孩子,大体都有如此经历。一旦把钱换算成家里的农产品,换算成父母的汗水,真的舍不得花,花了心里特别愧疚。这种经历虽然心酸,却也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谢谢你,写出了我们农村出来的学子共同的心声!”
而网友“问号”留言:“文章写出了我们那一代的真实经历、真实感受、真实困惑。曾经,我在内心深处反复的追问,父母都正处于人生最好的年华,每天都耙地耕田汗流浃背,生活却一直捉襟见肘……”“中华豚”说:“真正的原创,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而且文章充满正能量!”
而很多留言认为文章很好,很有收获。“骑马逛草原”说:“拿虎皮做大旗的,算不上英雄;靠祖上的辛劳与积蓄而炫耀的,也算不上英雄;靠坑蒙拐骗,或拾到了别的遗失而显而贵的,都算不上英雄。只有不畏险恶辛劳,用自己的汗水和着泥土,始终不停,清醒而干劲实足地坚持打拼的,才是真英雄!”
网友T说:“文章折射出来很多现象真的是值得90后、00后反思的问题。同为90后,攀比感觉就是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的问题;浪费也确实是因为我们这代人可能大多数没有树立一个好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