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晚,循着悠扬的歌声,记者穿街走巷,来到镇江市金山街道迎山门社区火星庙巷。四五十名观众正在欣赏锡剧表演,其中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奶奶已经110岁了。“‘寿星’奶奶叫王玉珍,最喜欢来这里听戏。”老奶奶的孙女说,因为这里离家只有十几米远,所以每逢有表演,家里人都要推着她来看。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里的大妈大爷,有的走进广场跳起广场舞,有的来到棋牌室喝茶打麻将,而镇江的大爷大妈们,却在遍布社区的“街巷剧场”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迎山门社区地处老城区,小街小巷,格局狭仄,60%以上的居民在60岁以上。老年人晚间活动,除了跳广场舞,就是打麻将。社区党委书记蒋菊花告诉记者,他们通过民意调查发现,生活单调的社区老人,也想拥有更为丰富的文化生活。于是,社区在火星庙尝试开设“街巷剧场”,群众喜欢什么就演什么。结果,“街巷剧场”一出现,立即引起社区居民的浓厚兴趣。“参加演出的,都是普通市民。既有本社区的,也有邻近社区的业余文艺爱好者。”
当晚在“街巷剧场”演出的是“勤园艺术团”,演员都是镇江市老年大学的业余学员。除了传统戏曲、旗袍秀,现代歌舞也都能演上几出,个个都是多面手。王玉珍老太太特地向记者介绍:“主唱的叫刘伟民,多才多艺,最拿手的是越剧。我最喜欢听她唱小生!”
镇江老城区,古街老巷纵横交错,大的活动场地少。不少老旧社区见缝插针,把街巷边角地建成百姓文化舞台。一批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成为社区的文化品牌。蒋菊花说,“街巷剧场”不光有歌舞演出,在迎山门社区,还定期举办 “小巷歌王赛”,每次都有30多名居民参赛,最小的歌王只有15岁,而滚铁球、打井水等切合社区环境的“小巷运动会”,更是场场火爆。
黑桥社区经过多次拆迁,邻里变化大,居民之间交流少。社区定期举办街巷晚会,初二男生韩智谦和小学六年级女生杨欣彤做起主持人,祖孙才艺大比拼、夫妻合唱、小朋友手语表演等家庭类节目纷纷登场,小区居民人人都想上台露一手。
镇江“街巷剧场”开设以来,社区居民自发成立了群众文化组织50多个,常年活跃着20多支文艺团队,各类演艺人员500多人,文化志愿者1000余人。镇江市西部老城区变成社区文化氛围最浓厚的街区,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社区居民们为了把节目演好,常常要相互切磋交流,一下子拉近了邻里感情。黑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宋国琴介绍:“过去大家各顾各,现在有困难都会主动关心,社区公共事务也有人主动认领。”在山巷底,有一口清康熙年间留存下来的“天后宫古井”,是镇江“妈祖文化”的历史见证。随着旧城改造的不断推进,大部分房屋已经拆迁,陪伴古井的仅剩下几户人家和一片废墟,谢友年、孙兰英夫妇担心不法分子来惦记,自发当起了古井“守护人”,每天深夜都要到古井边巡视一番,看到古井安然无恙才能放心回家。
有了“街巷剧场”,普通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享受文化盛宴。更多的社区居民因“街巷剧场”而相熟相识,文化活动之余,自发组建起各类社会公益组织,浇灌出一朵朵盛开的文明之花。小街社区的居民自发组织“平安锣”,三次受邀敲进中央电视台。润州区成立“平安锣联盟”,老人、夫妻、祖孙、邻里全上阵,内容从防火防盗扩展到文明城市建设、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成为“万能锣”。金山街道宣传委员尤毅告诉记者,近年来,仅金山街道就有28人入选市级以上“好人榜”。
本报记者 郑焱 董超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