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吴栋材(左)受邀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作事迹报告。
吴栋材指导新上岗的大学生村官工作。
“我在改革开放大历史中”口述史11
1978年,张家港市永联村民年人均收入68元,村集体负债6万多元,是全县最小、最穷的一个村。2017年,永联村民年人均纯收入43688元,村实现销售收入403亿元,利税78亿元,村级可用财力1.56亿元,在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经济总量前三,上交税收前二。永联村还是国家级生态村,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是国家“4A”级景区、江苏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改革开放40年,永联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缩影。
通讯员胡文俊扬子晚报/扬眼记者黄建国龚学明
采访时间
2018年8月4日上午
采访地点
张家港市永联村议事厅
本期人物
吴栋材,原永联村党委书记、永钢集团董事长
1978年的我
1978年7月28日,我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了永联村。村民们说你是来镀金的,我说我跟这辆自行车一样,是“永久”牌的。
2018年的我
虽然我从2015年起就从永联村党委书记位子上退了下来,但是我还是一个“永联人”,心里想着把永联建设得更美好。
我不是来镀金的,我是“永久”牌的
1978年7月28日,我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了永联。那时永联村真是穷,用我们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真是穷到底了”。记得第一天来报到,上午到永联,下午离这五公里左右的一个农场来人找我,说你现在是这个村的支部书记,新来的,请你到我们那里去领两个人回来,因为有两个村民在我们的玉米地里偷玉米。我只好跟着他去,看到两个村民,就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呀?”其中一个说:“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家里面还有小孩,饿得没有办法了,才做这个事情。”可想而知,当时穷的程度。
我到永联来之前,有六批工作队进来蹲点工作过,都走了,我是第七批进来的。我这里有个亲戚表弟,记得表弟媳妇当时跟我讲:“你们来镀镀金,一年半载是要走的。”我说:“你看到我骑的是什么牌子的自行车吗?永久牌的,所以我就不走了。”
来到永联以后才了解到,村里644亩土地,近400亩地低于长江水位,真正能够耕种的只有200来亩。水塘比较多,我来了以后,挑土5万多立方,建成了鱼池养鱼。当时这个过程也是很艰难的,好多人都劝我:“吴栋材,你又在搞不应该做的事了,现在是以粮为纲,你养鱼搞副业,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割的。”我就跟他们说:“水塘种不了粮食,拿什么东西以粮为纲呢?把水塘挖深后变成鱼塘,把土用于垫田,垫高后可以种粮食,一举两得的事情,为什么不可以做呢?”
鱼池挖成以后,鱼池得到了丰收,田地上的粮食也得到了丰收。鱼是多收的,地里的粮食比以前多收了一倍多。我到永联来,第一炮就打响了。
永联村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县领导有一次跟我说:“老吴,想给你搬搬家。”我说:“我的办公室在这里,你怎么给我搬搬家呀?”领导挑明了说,想把我调到镇上去,发展的空间更大些。我说,我刚刚到永联,工作稍微有了一点起色,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让我再呆上五年或者三年,把我制定的目标实现了再走。领导同意了。
后来,我又放弃了两次提拔的机会,在永联村一直干到两年前退休时,一共干了38年。
顶着“无米之炊”压力,创办村办钢铁厂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苏南一带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永联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农是一碗饭,副是一桌菜,工业致富来得快”。为此,在短短几年间,村里陆续创办了花砖厂、玉石厂等八个小工厂,从此走上“以工兴村”道路。
1984年,苏南地区少数富起来的农户开始盖楼房,我们抓住农民盖楼房需要大量钢筋的商机,自筹资金30万元,从国有大厂买了一台轧机,创办了“沙洲县永联轧钢厂”。同时果断关停了8个小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发展轧钢厂。第二年,永联轧钢厂产值1024万元,利润100多万元,永联村一跃成为全县十大富裕村之一。
我们办了钢铁厂,不是为了我们个人要挣钱,但是在企业里面这篇文章做得比较大。当年办钢厂时,到沙洲县冶金局批厂名,给了我们八个字:“无米之炊、不予批复”。当时还有不少人跟我讲:“吴栋材,钢铁厂是国家的工业,你村里人办什么钢厂呢?”大多数人都认为农民不应该办钢厂,也不可能办好,但是我们本着为广大村民办厂,办好了钢厂。现在我们给永联村提供了30个亿建造了这个现代化的小镇,如果没有这个钢铁厂,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我们办钢厂遇到很多困难。当时,北京钢铁研究院在上海有一条钢铁生产线,刚刚试产成功。我在报纸上看到后,就背着五万元钱到北京去找他们。要进研究院门,门卫不同意,知道我是农村来的,就更加看不起了,说一个村办什么钢厂呢?好不容易进了门,我跟接待我的人说,我要买你们这条钢铁生产线的设计方案。他说这个价钱贵了,我说要多少钱,他们说至少两万,我说我带来了。我把五万元放桌上,说够不够呀。他马上向领导汇报,第二天正式谈判。当时去的有两家,山东还有一家,我们竞争成功,这条生产线很快就建成了,山东这家到现在都没建成。所以,农民办事有难度,我们用自己的实力、自己的行动去征服人家。
回望永联村走过的40年
最根本一条就是共同致富
我们永联走过的四十年,最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这是我们四十年一路走过来的一条主线。永联现代化的小镇、5000亩的现代化农业基地、永钢集团,都是为让我们永联村的村民更快地富起来,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农村没有农业是什么村?没有农用地是什么村呢?我们5000亩的农田,耕种的十个人都不到,都是机械化耕种。为什么要搞农业基地呢?因为改革开放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农民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农村现代化首先要农业现代化,我们做到了。
同时,我们花了30个亿建了永联小镇,4000多户人家,家家户户都住进了现代化的小镇。我们当初的想法是:城里人有的,我们要有;城里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这个,我们已经做到了。可能在中国,你要找个像永联小镇这样的现代化小区,不管哪个城市恐怕也很难找到。
城里人有剧院、戏楼,有各种演出,我们农村也要有。现在富起来了,不能脑子空空。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我们村还有一个家庭文明奖。小镇建起来后,农民搬到镇上住了,有人垃圾到处倒,随地大小便,在空地上种菜,把老习惯带进现代化的小区来。我们设了家庭文明奖,做得好就奖励,一人做得不好,全家都要扣奖金。
我们永联村富了,不忘带动大家共同致富。1995年起,永联村为带动周围的穷村共同致富,先后5次“并队扩村”,坚持“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凡是永联人,待遇人人都平等”的原则,新老永联村民待遇一样,一家人不吃两家饭。
1998年和2000年,村办企业永钢集团先后两次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永联村给全体村民保留了企业25%的股权。永钢集团是村民百姓共同致富的载体和“摇钱树”,有了这25%的股权,虽然农民的土地被征用,转变了土地性质,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改变了就业方式,但是永联农民在这片土地上享受发展成果的权利并没有改变。村民通过二次分配,每年可获得人均7000多元的收益,实现了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