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东方慧湖”锻造创新发展“红色引擎”

时间:2018-09-07

中国江苏网讯 走进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群公共服务中心,这个精心打造的“红色孵化器”令人眼前一亮。中心设置了一站式服务、党代表接待、心理咨询、法律服务和综合调解等功能,服务区内国企、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两新”组织等各领域的党建工作。

“党建强,发展强。我们通过实施党建引领工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卫明介绍,科教创新区统筹推进区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为建设一流的科教协同创新示范区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建创新紧跟区域发展步伐

作为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核心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如今集聚了园区大部分研发机构、公共平台、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要素资源,以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东方慧湖”。

从最初的“苏州研究生城”,到后来的“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再到如今“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无论发展定位怎么变,党建引领始终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瞄准“东方慧湖”新目标,科教创新区实施“党建+”引领战略,打造“红色慧湖”党建品牌。

“党建+高校”。对不同类型的高校采取不同形式的举措。如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直接纳入科教创新区党工委直属管理,重点推进院校非公党建工作;针对异地办学高校,侧重于党建资源共享。

“党建+产业”。随着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互联网产业的兴起,科教创新区探索成立互联网党建联盟、苏州纳米融合党建联席会,共同打造新兴领域党组织发展新模式,实现党建工作联促、干部人才联育、职工文化联谊、服务社会联动、特色品牌联创。

“党建+互联网”。科教创新区还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i慧湖科教平台”,有机联结高校、非公企业、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

党建创新始终紧跟区域发展步伐。目前,科创区下辖283个基层党组织,6234名党员,基层党组织覆盖了区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及40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区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基层党组织应建已建率始终保持100%。

党建引领造就人才培养新机制

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学校之间大都没有围墙,行走其中,稍不留意就从一个学校走到另一个学校。如今,在打破“有形的墙”的同时,科教创新区还通过党建引领,拆除“无形的墙”,实现高校携手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6月10日,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校党建联盟揭牌,联盟首批吸纳了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西交利物浦大学、中科大苏州研究院、西安交大苏州研究院等12所高校。

联盟至今成功举办“顶天立地谈信仰”党员论坛、“学讲话、悟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创业路上的共产党员》系列教育微视频、“红色旋律”钢琴音乐会等特色党建活动。联盟还策划举办了青年思政教师微党课比赛,令人耳目一新,以“旗帜鲜明讲政治”为主题,采用现场讲授微党课的形式进行。

作为全国唯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目前科教创新区党员主要以高知创新创业群体、学生党员为主。联盟负责人介绍,高校是思想政治建设的主阵地,成立联盟就是为了打造区域高校党组织相互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工作平台,有效引领带动、联结各类党组织,支撑着区内高校资源整合。

有了党建引领,高校之间的融合更为顺畅与紧密。接下来,科教创新区将在辖区高校内推行学分互认项目、启动包括6校4门课程的共享项目。联盟各院校的党建活动也将向联盟其他院校开放。

“红色引擎”助推企业发展

6月30日,协鑫集团党建馆开馆,协鑫党校、苏州市委党校教学调研基地挂牌成立,这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企业转型、变革、创新、发展进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协鑫,党员担当了推动创新发展的骨干,3555名党员中,本科学历占50%,硕士和博士学历占17%;公司管理层团队党员占60%。协鑫还选派一批优秀党员骨干,充实到海外业务一线,带头冲锋在前。

党建强,企业强。在科教创新区,党建正在成为非公企业发展的“红色引擎”。

“互联网企业的典型特点是员工高度分散,同程1.2万多名员工分布在全国甚至世界各地。企业如何凝心聚力?我们认为必须靠党建引领。”同程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要想互联网企业“形散神不散”,就要发挥党建工作的“磁石效应”。

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长期驻外党员成立流动支部,开通微信端、企业QQ、内部OA系统、公司内网、远程视频会议等“五位一体”的线上党建平台,同程让公司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回家”。企业还打造同程众创空间,专门服务公司党员及员工创新创业。靠着党建与企业互联同行,同程实现了飞跃,跻身中国旅游行业三大集团之一。

锻造更强大的“红色引擎”,科教创新区加速党建融入,强化非公企业党员活动阵地建设,从实际出发,建造非公企业党员学习室、图书角、荣誉室等场所,充实党建报刊、杂志、书籍、电子屏,成为加强党性教育、研究党建工作、传承优良传统的学习教育场所。

本报记者 李仲勋

  • 上一篇:苏作红木文化展15日在京展出
  • 下一篇:吴江震泽镇年轻干部 走进“青蓝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