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018年9月13日14版 版面截图
原题:南京江北新区着力聚人才促创新
老“郊区”变身智造新高地
一道长江天堑把六朝古都南京城一分为二,长江以北,老南京人都习惯称之为“郊区”。自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以来,该区出台了一系列聚人才、促创新的政策,着力筑巢引凤。现在的江北新区,集聚了各类金融企业500多家,金融资本规模超2800亿元;集成电路企业140余家,涵盖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生物医药企业410多家,医药从业人员两万多名。
仅今年1到5月,江北新区就签约“两城一中心”关联项目81个,总投资774亿元;投资1亿元以上企业172家,总投资达1126亿元。
南京江北,这个昔日的“郊区”,已经变身为南京的智造新高地。
聚人才 靠的是政策吸引力
今年7月18日至21日,江苏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江北新区举行,报名者十分踊跃。
今年3月,江北新区出台了《“创业江北”人才计划十策》,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根据这项政策,从世界顶尖人才团队到青年大学生,对于落户新区创业的各类人才,新区在资金扶持和各项补助方面实现“全覆盖”。针对不同项目,资助金额从10万元到1亿元不等。为了吸纳、留住人才,新区还在生活上给予一定补贴,顶尖专家可以申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
人才纷至沓来,也让一批企业脱颖而出。
2014年,石鹏杰博士辞掉在美国的高薪工作回宁创业,主要从事电致变色新材料的研发。之所以选择南京江北新区,石鹏杰表示,“南京的人才政策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在创业最艰苦的时候,新区免费提供办公地点和实验场所,为我们缓解了资金短缺困难。正是这里对人才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得我们最终决定落户新区。”3年来,在电致变色新材料领域,石鹏杰博士研发的产品已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促创新 培育世界级领跑者
创新是南京江北新区的灵魂,也是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新区研创园的公共射频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抓紧进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5G终端功放芯片的研发。
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通过对冶金机器人的研发改造,实现了拉伸机器人、信息化系统与测量系统之间的数据融通。这种冶金机器人现在已经“进化”到具备测量长宽厚的功能,成为国内首套自主集成实现上下料、测量、拉伸、结果判定、数据结果上传、分类留样全自动的机器人系统。
江北新区成立以来,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0%,今年预计整个园区的专利申请量将达到1600件以上,平均每天都有4到5件专利申请从研创园走出去。
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将德国的“工业4.0”相关经验和技术引入中国相关产业,同时,运用模块化技术,开发设计初步技术原型。德国技术专家迈克尔欧本奥斯认为,江北新区已成为南京“智造”的重要标签,这与研究院的定位非常契合。
通过创新,江北新区还打造出了一条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台积电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同时也是苹果最重要的芯片合作伙伴。台积电落户新区,改写了南京芯片产业历史。在芯片设计领域,国内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有一半落户新区,包括创意电子、中科芯、中电科等;综合应用领域,新区先后引进展讯、安谋电子、新思科技等领军企业。一个涵盖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配套材料等完整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在基因测试领域,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已开发多个“全球前列”的产品。成立于2012年的诺禾致源,将基于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优生优育,为中国新生儿疾病筛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新区打造符合国际标准的规范化细胞研究治疗基地、基因检测中心,吸引国内外获批的产品联合开发,促进产品产业化。今年,新区基因及生命健康产业销售收入达500亿元,到2020年,预计基因及生命健康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人民日报》2018年9月13日14版 作者:刘言 谷世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