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近日,中华门瓮城进驻了一件重约500公斤的神秘“大家伙”。它造型奇特,平面呈叉形,倒有些像剪刀,锈迹斑斑的……看到它的人,都很好奇它的来历和用途。
现代快报/ZAKER南京
见习记者 阿里亚 记者 胡玉梅
“飞来剪”重约500公斤,4个大汉搬不动
这“飞来剪”目前就在中华门第一道瓮城内。“平面呈叉形,全长147厘米,宽94厘米,厚17厘米,端部呈圆弧状外撇;叉形交接处两侧有圆形及半圆形穿孔各两个,孔径约10厘米。”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朱明娥研究员对“大家伙”的“三围”了如指掌。
朱明娥说,因其造型奇特,用途成谜,被民间传说为天外飞来之物,故名“飞来剪”,又称“双铁镇”“铁枷”“铁牛”。目前国内发现的“飞来剪”仅存6件,其中南京有3件,原分别位于铁塔寺、灵谷寺和大报恩寺。其中,灵谷寺的那件目前仍安放于志公塔前,铁塔寺那件辗转迁至南京博物院,而大报恩寺所存一件则不知所踪。
现在瓮城的这件“飞来剪”是从南京一位收藏家手中征集而来,据称此物为其祖辈早年从外秦淮河打捞所得,一直保存至今。专家推测,这件“飞来剪”极有可能就是原来报恩寺的那件。今年4月,在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马麟副处长的带领下,专家学者两次前往江宁收藏家处对此件“飞来剪”进行鉴定,并于9月12日顺利将其搬迁至中华门瓮城内。
朱明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飞来剪”实在太重,四个壮年男子都搬不动,为了搬运它,还动用了叉车。现场,一位小伙子尝试抱起其中一个角,尽管使出全身力气,“飞来剪”仍纹丝不动。
用途引发大猜想,它是古代吊机零部件?
站在“飞来剪”旁,常有游客好奇地问:“这是干什么用的?”
“飞来剪”究竟是何用途,认可度较高的有三种说法,一是镇蛟镇水之物,二是一种起重工具,三是用作固定古代宝塔塔基的构建。
关于“飞来剪”的前世今生,朱明娥他们查阅了大量史料。她说,关于“飞来剪”的最早记载,出自于北宋范致明的《岳阳风土记》,文中写道:“江岸砂碛中,有冶铁数枚,各重千斤,长一丈、厚二尺、四端平分燕尾,若两欤相向,中各有巨窍,径尺许……”但范致明也不清楚“飞来剪”的用途。
在《白下琐言》一书中,清代藏书家甘熙说,当时坊间流传“飞来剪”是镇仓防窃、镇蛟用的。书中介绍,铁塔寺米仓经常被窃,以此物作镇仓防窃之宝,“岁必祭之”;另一说是灵谷寺老僧称蛟性畏铁,故以其为镇蛟之物。不过,甘熙本人推测,“飞来剪”是古代建造宝塔时,在桔槔(相当于吊机)上压重的坠子,将其压在一头,再把建筑构件举到高处。
朱明娥说:“这几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还有人提出了其他用途。如法国传教士L.Gaillard在1893年撰写的书中,专门介绍了南京的‘飞来剪’。因他在‘飞来剪’孔内发现有铅浇注过的痕迹,所以提出,‘飞来剪’应该是宝塔塔身和带有‘燕尾凹槽’的石质塔基之间的结合体,在铁剪的孔洞中镶入铆钉,再灌入铅水浇筑固定,起到稳固塔基和缓冲防震的功能。”
可能是百年前大报恩寺丢失的那件
目前全国已知存世的“飞来剪”共6件,3件存放于湖南岳阳楼,3件在南京。两地“飞来剪”的外观几乎一致。专家们通过比对发现,与灵谷寺、南博所存器物相比,新征集来的“飞来剪”造型基本相同,尺寸也大致相仿。
在Gaillard的书中,只提到两件南京的“飞来剪”,当时存放于大报恩寺的那件已经不知去向。据此推算,此次发现的“飞来剪”至少已失踪100多年。
“这个‘飞来剪’很可能是大报恩寺遗失的那件。专家通过铸铁材质鉴定认为,这件‘飞来剪’是六朝时期的。”朱明娥说。
如今,这件失而复得的“金陵第一奇物”正在中华门瓮城内向市民游客开放,等到南京城墙博物馆建成后,再搬入新馆正式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