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月到中秋分外圆 一轮明月照我心

时间:2018-09-23

汪海建和王绪兵中秋节守岛。朱秀霞摄

五峰山长江大桥南锚碇工地,工人正在加班加点。 邵 丹摄

范一中与岳川在岗位上。 乐 涛摄

田新带领研发团队在工作。

中秋,是团圆的节日。然而,当很多人与家人团聚享受亲情,或徜徉秋日美景寄情山水时,仍有无数坚守岗位的奋斗者,“遥对明月寄相思”。中秋小长假,记者深入一线,倾听他们与明月相伴的真情诉说。

新守岛人开山岛上望明月

对40岁的汪海建和王绪兵来说,今年的中秋节“特别有意义”。

在经历连续多日的阴天和停电断网后,中秋假期第一天,开山岛终于等来太阳。

“出太阳了。”天亮,鸡还没叫,王继才夫妇养的狗毛毛和小白还没醒,睡在礼堂里的记者听到王绪兵轻轻地对汪海建说。作为开山岛新的村支部书记及临时10人守岛队负责人,汪海建知道“出太阳”意味着什么。他们迅速起身,穿上迷彩服,捧着国旗,走向操场,庄重而严肃。

身后那棵王继才亲手种活的碗口粗的苦楝树,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枝繁叶茂。

他们从挂着“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牌匾旁拾阶而上,走过208级台阶,一层一层路过开山岛上当年部队驻扎时留下的炊事班、医务室、连队宿舍……一步步走到开山岛操场上的旗杆旁。

“敬礼!”国旗徐徐升起,在第一缕阳光里迎风飘扬!

“如果不是极端天气,每天早上醒来最要紧的就是升旗。”从8月7日第一次登岛开始,王仕花和分管开山岛十几年工作的燕尾港镇副镇长、武装部部长姜驹,带着新守岛人汪海建等一遍又一遍看了岛,交代守岛大小事宜和每天守岛要做的工作。

汪海建告诉记者,尽管上岛前做足准备,但岛上的生活还是给他来了个“下马威”。8月7日,他一上岛就中暑了,后期又赶上台风,接班的人、补给上不了岛,岛上的人也出不去。“到16日,3个守岛人吃了3天清水挂面。”王绪兵笑着说,“等19日下岛,汪海建瘦了9斤。”

守岛人,不仅要面对台风暴雨、严寒酷暑等恶劣自然条件,还意味着要承受抛亲别友的孤寂。9月20日晚停电前夕,正在厨房忙着打鸡蛋花时,汪海建接到妈妈的电话。电话那头,妈妈忍不住再问:“今年中秋,你真不回来和我们一起过了?真要在岛上啊?”汪海建轻声回答:“工作需要,下岛就陪你好好补吃一顿。”汪海建厨艺不错,逢年过节对他来说,“就是家人团聚在一起,好好吃顿饭。”父亲两年前去世后,家里各个重要节日,都是他操办。今年上岛前,他把一切托付给媳妇。但农历八月十五,又是媳妇的38岁生日。这是他自从结婚后,第一次没有陪妻子过生日。而对王绪兵而言,除了当年在部队的两年,今年也是他第一次和家人分开过节。

在当地,中秋节中午要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下午每家每户都准备“团圆饼”,晚上和家人在一起赏月。中秋节前几天,汪海建就想好开山岛上的“团圆饭”:烧一盘牛肉白菜,煮个青菜,再弄个果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每个守岛人的心里,都有一座“开山岛”,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继续坚守,勇往直前。

本报记者 朱秀霞

“扎好最后一根钢筋就过节”

“能够参与这样伟大的工程建设,我再苦再累都值。”中秋小长假第一天,记者来到镇江新区圌山脚下,走进连淮扬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南锚碇工地时,王喜荣正从高高的锚碇上下来。

“2016年1月大桥一施工,我就跟着老公史金海过来,每年春节才回去一次。”王喜荣说,双方的老人都不在了,儿子女儿也都参加工作了,史金海钢筋工、木工、混凝土样样都会,是工地上的“多面手”“香饽饽”,自己除了扎钢筋,其余时间就跟他打下手。因为南锚碇急等浇注最顶部混凝土,所以当日6点多就爬上30米高的锚碇,把昨天没有扎完的钢筋扎好,不能耽误下一个工期节点。

“想孙女和外孙时,就通过视频和他们聊聊天。”王喜荣坦率地说,自己今年50岁,不想儿孙是假的,昨天晚上还与儿子视频,10岁的孙女懂事地劝我少干点活。“早上上锚碇,江风真的很冷。”王喜荣说,夫妻俩老家在吉林省乾安县,在这里干活一个月有万把块钱收入。

镇江五峰山公铁大桥是我国第一座公铁两用悬索桥,目前大桥主塔工程全部完成,已全面转入主塔上部结构锚道和主缆施工的新阶段。中铁大桥局连镇铁路项目部二分部党总支书记辛海宁介绍,项目部共有两个分部,二分部四支工程队350多名员工,从开工到现在,近3年时间,没有一名干部职工休完所有的假期,项目部招待所房间一到节假日总是不够用,很多员工都会自觉把宿舍让出来给前来探亲的家属小住。

“过节了,通知各食堂中午和晚上都加两个菜。”辛海宁说,中秋节是传统节日,各施工队都提前为工人们准备月饼和水果,但工地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每个岗位工作时间节点不同,只能分组“慰劳”大家。项目部还组织套圈、投篮、三人篮球赛等小型娱乐活动,让大家放松一下,与前来探亲的家属们共享团聚的欢乐。

本报记者 董超标

心系500公里外的“悟空”

两年多前,“悟空”号卫星飞入太空,“暗物质”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中秋佳节,“悟空”号科研团队一如往常,心系500公里之遥的那颗星。22日下午4点,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监控屏幕上,记者看到“悟空” 进入我国国境上空。“悟空”号科学应用系统副总师范一中介绍,“悟空”每96分钟绕地球一圈,每24小时会经过国境上空四五次,并将数据下传到喀什、密云和三亚这3个数据接收站。随后,这些数据被集中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进行初步处理,再被传输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22日,紫金山天文台“悟空”号团队成员岳川值班。数据传来后,他先检查数据是否异常,在确认一切正确无误后提交计算机集群进行处理,再提供给团队的科学家进行分析。岳川说,每24小时,“悟空”下传的数据大约15G,计算机集群的处理时间为两三个小时,相当于“捕捉”到500多万个高能宇宙线粒子。

“一切都比预想的顺利!”范一中满脸自豪地说,“悟空”运行正常,团队只要安排一名研究人员值班,按照标准模式工作就可以。

虽是假期,范一中还是到单位了解卫星数据情况,并召集研究生开会,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抽空接受采访后,他还要继续手头的研究工作。“很多科学家没有节日概念,我在中秋、春节照样做科研。过节和平时最大的差别,就是不用早起送小孩上学。”范一中说。

忙于科研的范一中,也有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去年中秋节的早晨,他收到《自然》杂志发来的邮件,正式接收“悟空”团队的论文。兴奋的范一中,立即给“悟空”号卫星的首席科学家、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打电话报喜。

去年12月7日,“悟空”号团队的第一批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立即在国际上引发轰动。今年8月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在美国召开,会议的一个特别议程是4个观测团队的最新成果介绍,其中包含引力波、中微子等重大突破,“悟空”号团队位列其中。

范一中认为,这些年自己最幸福的就是“悟空”在轨表现卓越。“悟空”凝聚数百人五六年的心血,体现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他透露,预计明年会发布“悟空”号团队的第二批成果。

浩瀚太空,火眼金睛的“悟空”一刻不停地捕捉数据。南京一隅,潜心静气的天文学家夜以继日地探寻宇宙的奥秘。伴月、追月,科学家们默默的坚守从未改变。

本报记者 徐冠英

“生产线不停,我们过节也不歇”

中秋佳节,团圆之时,江苏鑫华半导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新却依然忙碌,他带领研发团队不分昼夜,加紧研发,“因为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24小时不停歇,我们过节也不歇。”

在生产现场,田新边走边仔细查看,从原材料、生产设备内循环再到产品包装,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

电子级多晶硅的生产工艺是闭合循环加工的过程,化学反应之后的废料通过精馏塔提纯后存储在一个个罐子内,最终输送给产品生产的反应装置。这些在外人看来毫不起眼的储物罐,田新却格外关注,甚至亲自钻进罐体去检查罐内的洁净程度。

“为何如此注重研发生产中的这些细节?”记者问。

“如果将电子级多晶硅产品产量与可以允许的杂质比例进行类比,那么将是江苏省的面积与4枚硬币大小比例的等比缩放,如此严苛的质量要求,对我们是严峻挑战。”田新说,“不光我一人,我们项目组都是追求极致的人,不能有‘差不多’先生。”

“我们团队坚持技术革新,历经317次电子级多晶硅生产试验,用一年多时间,对629项技术、设备优化改进,首次实现国内电子级多晶硅的大规模产业化,解决痕量杂质提纯、高等级洁净控制等长期困扰我国高纯电子级多晶硅量产的关键难题。”田新自豪地说,团队还在全球首创自动化无接触硅料处理系统,并申请专利共计25项。

“半导体行业从下游到上游,技术难度和壁垒都非常高。”田新介绍,为确保质量,鑫华半导体的生产管线闭合循环,全程采用洁净焊接。生产线建设初期,生产线的每一个环节都打上鑫华标准的烙印。目前,鑫华半导体生产的电子级多晶硅产品,可保证国内企业3至5年内不会缺货。同时,公司还规划再上一条5000吨生产线,以更好地满足国际国内市场。

“一轮明月照我心。”田新表示,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他将带领技术团队在自主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

本报通讯员 刘 瑞 本报记者 吴红梅

  • 上一篇:用奋斗点亮幸福时光
  • 下一篇:“不管生活有多艰难,我永不放弃”,励志演讲给残障人家庭带来“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