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近日,在“鱼米之乡”苏州,首届农民丰收节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各地宾客。“举办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既是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的具体行动,也是弘扬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和江南农耕文化的创新之举。”苏州市委副书记朱民如是说。
对开幕式所在地——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丰收节已成为其展示风采的一个绝佳舞台。这个自2006年正式设立的小镇,从“一粒米”开始,不断做足农业文章,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开启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从江南味稻到江南味道,是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临湖的独特探索。”临湖镇党委副书记、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党工委副书记仉勇信心满满。
从“割据”式种植到全域“一盘棋”发展
临湖镇坐拥23公里的太湖湖岸线和3300余亩环太湖生态保护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给予了临湖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全镇农业沿着太湖带状分布,现有3.4万亩农业用地,永久水稻用地面积超万亩,是吴中最大的水稻种植地。全镇农业占GDP比重达8%。”仉勇说,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好资源优势,做好农业文章就成了临湖发展中最重要的命题。
以前的临湖,农田大多分散在农户手中,形状不规则且利用率低。2012年,该镇将农户土地流转到村,试图解决分散难题。然而,村落之间的割据,对土地各自划包,形成不了产业,但这样的情况如今已得到彻底改变。近年来,临湖启动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对传统农田进行标准化、生态化的升级改造,配套烘房—碾米—包装流水线、农机库、智慧农业管理中心等,从而实现对农业的智能监测、智能预警、智能灌溉,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粒米”的质量全程可追溯,仅智能化管理中心建设,该镇就投入了近4000万元。
今年,临湖镇接手管理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更开启了该镇农业的新征程。仉勇告诉记者,接手示范园后,该镇首先将3.4万亩农业用地全部整合到农业园,实现统一管理。同时,创新农业整合方式,由镇级农发公司发起,联合环太湖7个农业村合资组建该区规模最大、辐射人群最广的农产品合作社联合社——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联社成立后,各农业村以土地资源入股,同时以不低于市场价租金的保底分红返还各村,确保村级农业收入不减少。
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
丰收节开幕式上,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迎来多重喜事:苏州市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苏州)分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吴中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同时揭牌。目前,依托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园区已引进稻虾共生、彩色水稻、土壤修复、生态农场、稻田画等多种农业种植模式,极大地拓展了农业的触角。
一边是引智借力,另一边,临湖在自身“智慧”的提升上也展开了积极探索。伴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箭在弦上。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会种地,还要种好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充当的不仅是农民,还是无人机手、农机手、管理者等多种角色。为此,临湖整合了全镇劳动力、农机资源,以镇劳务合作社带动本地劳动力就业、镇农机合作社培育本地农机手的模式,通过频繁有效的培训逐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里,一支仅20人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就轻松包管了6000余亩高标准良田。
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契机,临湖还积极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江苏省十佳新型职业农民、苏州临湖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徐斌就是其中之一。“帮助农民增收,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大米,寻回记忆中的江南米香,这就是我们江南味稻的创立初衷和对现代农业的愿景。”徐斌笑着说。
从江南味稻到江南味道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但对于传统农业重镇,同时又地处太湖一级保护区的临湖来说,开发所受限制颇多。如何才能抓住发展机遇?临湖给出的答案是: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现代”“示范”主题,打造适宜不同人群需求的太湖农业体验小镇,让江南味稻向江南味道延伸。
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柳舍村,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三五成群的游客或是拍照留念或是品茶小憩。“70年代末,村里没有路,遇到下雨天,只能摇一只小船出门。”柳舍村的老支书沈荣华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柳舍的变化。如今的柳舍,农家乐与民宿、休闲与农耕文化、旅游观赏与配套接待融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经济正迅速崛起。
柳舍只是临湖发展的缩影。近年来,临湖一方面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13年以来,累计投入2.76亿元,建成美丽乡村86个,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全覆盖、生活垃圾全收集。另一方面,依托环湖风光带,抢抓省第九届园艺博览会在临湖举办的契机,大力采用市场化+政府引导的运作模式,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民宿带,“森林的秘密”等高端民宿集聚效应渐显。
仉勇说,如今,立足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临湖的农文旅融合步伐正越走越远。7月13日,由南京农业大学规划设计的《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概念性规划》已通过专家组论证,太湖农业体验小镇的蓝图已经打开。根据相关规划,今后三年,临湖将重点围绕“米”“蟹”“花”三个主题,即以万亩高标准智慧农业示范区为基础,种好“一粒米”;以省级渔业示范区为核心,借助太湖围网拆除契机,养好“一只蟹”;以园博园和打造“原乡园艺”小镇为引领,栽好“一朵花”。
江苏经济报记者 朱彬彬 洪姝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