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大地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人物和事迹。一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为更好激发全省人民艰苦奋斗、改革创新,江苏广电总台10月8日起推出《致敬改革者》专栏,聚焦为江苏改革开放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典型,挖掘改革开放生动故事,集萃改革开放思想观点,展现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提供有益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 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2013年12月,省委省政府组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 院,确定其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4年多来,这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从结构、管理、运作等方面大胆突破,探索出"项目经理"、"一所两制"、"合同科研"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的改革举措。以"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为理念,产研院正不断探索着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有效机制,为江苏的高质量发展凝聚巨大创新活力。
上个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迎来了建所两周年。短短两年间,研发团队从几个人 发展到100多人,研发收入从零突破1个亿,孵化的企业更是多达20几家……研究所创始人骆敏舟感叹,快速发展的 背后,源自团队控股的公司化运营的机制。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 骆敏舟:“我们是团队持60%的股份,在经营方面有更大自主权,我把我们合肥的房子给卖了,现金入股,个人和研究所的命运紧紧地捆在一起。” 团队持大股、公司化运营,正是省产研院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成梗阻"开出的一剂药方:省产研院于2015 年推出"项目经理制",以市场化机制招引领军人才组团队、建新所,进行产业技术的二次开发和转化。
与传统院所相比,新所的场地、设备由地方政府提供、资产归属地方政府;项目经理团队、省产研 院、地方政府三方共同以现金形式合资成立运营公司,其中项目经理团队绝对控股。地方政府将设备、场地委托给 运营公司运营,运营后产生的增值部分,按股权进行分配。正是看到新机制的独特优势,2015年骆敏舟放弃了中科 院的百万年薪,成为了省产研院的第三位项目经理。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刘庆:“我们创造性地实施了团队控股的轻资产运营公司来运营一个研究所的建设模式。一方面实现了团队真正对研究所和研究成果的所有权的享有,同时团队在增值部分才能让股权进行分配,兼顾到了地方政府资产的保值和对团队激励这两个作用。”
"项目经理制"得到地方政府和专业人才的高度认可,短短几年间,省产研院就集聚75位项目经理、组建17 家新型研究所。如今这项改革还开始助力传统院所的升级改造,以往"奖金加绩效"的分配机制被"团队持大股的混 合所有制研发公司"所取代,传统院所的强大创新底蕴被充分激活。
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副院长 李进仪:“顶层的体制机制创新,我们感觉是找到了一双更合脚的鞋,找了一个更合乎我们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模式,极大地激励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成立四年多,省产研院的"试验田"里硕果累累。截至目前省产研院科研院所集聚建设科研院所40 家,拥有高端研发人才6000人,转化技术成果2630项,孵化创新型企业504家,带动科技投入100亿元,实现研发产业产值200多亿元。
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沈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适应了科技创新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规律,尊重创新劳动的价值,彻底变革管理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实现了创新、创业、创投与创富的有机统一。”
【关键一招】
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要求,省产研院通过五年探索,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一套运营灵活、开放高效的科技管理新机制。新机制适应了技术创新的时代要求,尊重创新劳动价值,符合科技管理内在规律,既能激发科研人员紧迫感,又充分激发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从而充分释放了创新的巨大潜能,这一生动实践再次证明:解放科技生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关键一招。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蒙、张正、吴刚、何斐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