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小记者们参与家祭活动。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 摄
12月12日晚,东南大学举行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活动,100多位师生参与其中。 通讯员 唐瑭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中国江苏网讯 为铭记历史,缅怀死难同胞,12月12日,鼓楼区裴家桥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人防志愿者、部分企业退休人员等近50人举办了“勿忘国耻,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公祭仪式活动,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通讯员 王慧琴
仇恨可以淡忘,历史必须铭记。幸存者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的亲历者,他们的个体记忆是南京大屠杀这一世界记忆遗产的具体承载。2018年,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1周年,这一年,又有20位幸存者与世长辞。据悉,目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也已经81周岁了,长途奔波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于是,一拨又一拨幸存者的二代、三代勇敢地站了出来,继续捍卫和传承那段家族与民族的记忆。正如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的外孙女夏媛所说,“外婆老了,让我替她说下去,如果有一天我走不动了,还有我的儿子……”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娟 南京晨报/爱南京见习记者 周敏
他们在接棒诉说
幸存者二代葛凤瑾:家里人手一册“记忆”,会替父亲继续“战斗”
1937年12月,10岁的葛道荣亲眼看见鬼子破墙闯入,叔父葛之燮被鬼子乱刀砍死家中,舅父潘兆祥、王钧生,分别被日军在下关江边和煤炭港杀害。葛道荣和年幼的弟弟妹妹躲入难民区才逃过一劫。为保护年幼的弟弟妹妹,葛道荣被日本兵在腿上狠狠戳了一刺刀,至今还有伤疤。
葛道荣说,仇恨的种子在10岁就已经种下了,这是不可能被磨灭的,“最起码,他们欠遇难者、欠我们这些家属一个道歉。他们一天不承认罪行,那我们的揭发、控诉就一天不能停止”。
“这二三十年,父亲一直致力于这段记忆的传承,尤其是最近10年,他把家人的遇难以及自己的遭遇都写了下来,然后不断修改,前后写了有一二十万字,最后印制成小册子,我们全家四代15口人,人手一份,连我大哥2岁的孙女都有。”葛道荣的次子葛凤瑾告诉记者,父亲接受过中外媒体采访近60场,每次回忆那段往事,父亲都十分痛苦,他总是告诉四个孩子,“你们要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个细节,再去告诉更多的人”。
葛凤瑾说,父亲今年92岁了,身体条件不允许他继续“战斗”了,作为幸存者后人,自己责无旁贷地接了父亲的“班”,“我是幸存者二代,除了父亲那辈人,我们对那段历史认识得最为深切了,比起年轻人也有更多的时间,我们不去传承谁去呢?”
作为纪念馆首批志愿者的葛凤瑾,这几年参加了不少主题活动,其中,跟随南京访问团赴日参与历史认识与东亚和平论坛的经历,让他久久难以忘却。“在那里我遇到了一个加害者的后代,他说他的父亲曾参与过侵华战争,并杀害了三个中国人,他不知道用怎样的面目面对我这个受害者后代,只希望能替父亲赎罪忏悔。”葛凤瑾说,二人虽然身份不同,却有着一样的目的,都致力于东亚和平的维护,“我替我的父亲接受他的道歉,因为中国人不是复仇主义者,我跟他握手拍照,相机定格了那个珍贵的画面。”
在葛凤瑾看来,当代的年轻人对于1937年那段悲痛的历史都知道得太少了,“我会坚持传承下去,让我们家的后代、我们国家的后代以及国外的年轻人都能去了解历史,因为这不仅是家族的悲剧,更是民族的苦难,这也是父亲一直叮嘱我们的”。
幸存者三代夏媛:带着儿子拍大屠杀纪录片,传承也是他的责任
夏淑琴,1929年5月出生于南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日军进攻南京前,她已经8岁了,家里共有9口人。在那场惨案中,除了她和妹妹夏淑芸,全家9口人一共7人被日军杀害。日军在她的身上刺了三刀,三道伤疤81年了也没有长好。“一年一年来,我看着幸存者越来越少,心里很难受,我希望日本能够承认南京大屠杀,我还在等他们的道歉”。
1998年,日本亚细亚大学教授东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观会成员松村俊夫,分别出版了两本书,将夏淑琴描述为“假证人”。面对突如其来的污蔑,倍感委屈的夏淑琴日夜哭泣,为了守护自己的名誉,她将两名右翼分子告上法庭。最终,夏淑琴状告日本右翼损害名誉权案以夏淑琴的完胜为结局。
坎坷的命运,让夏淑琴拥有超越常人的坚强,她的坚强影响了全家几代人,这其中就有她的外孙女夏媛,“外婆的一生很不容易,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日本人太可恶了,他们为什么不道歉?”
夏媛说,自己从十几岁开始,就听外婆说1937年的悲惨遭遇,“她之前身体很好,所以一直亲力亲为,反复地去传播这段历史,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日本人能够承认这段过去。”夏媛告诉记者,外婆今年90岁了,腿脚不如以前利索了,自己作为幸存者三代,顺理成章接棒,“我也是纪念馆的志愿者,有空就去给一些来参观的人讲述那段历史,其实我们记住仇恨,恰恰是为了真正的和平。”
值得一提的是,夏媛曾参与到一部大屠杀纪录片的拍摄,“这个片子是一个外国导演的作品,他在拍之前并不知道南京大屠杀,他也希望通过这部片子,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夏媛说,这部纪录片是以她的口吻,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口述外婆的亲身经历,“我的儿子也出镜了,虽然他现在年纪还小,对于这段历史还无法完全理解。他也曾问我,妈妈,日本人为什么要来南京杀人啊,我没有回避他这些问题,因为他是幸存者四代,传承也是他的责任。”
夏媛的儿子李玉瀚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我们采访的间隙,他正在准备公祭日当天学校的演讲稿,“学校征集我们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我很积极地报名了”。这大概就是夏媛说的,后代的传承吧。
纪念馆明年会增加 二代、三代口述史
他说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过去几年,纪念馆陆续邀请了不少幸存者来口述历史,明年起,将会有更多幸存者二代、三代加入到口述史的队伍中来,“目前我们已经对接了五六十位幸存者后代,这段历史需要他们共同去记住、去传承”。
不仅是一场公祭
来自新疆的“新南京人”:
传承一定要 亲自触摸历史
在南京上学之前,新疆姑娘齐嘉钰对1937年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历史书上那些简单的文字,对于抗战的历史,最早是从太姥姥的嘴里知道的。一直到她来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念书,参加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字的接力诵读活动,她才真正感受到“30万”这个数字的沉重:“1万多的幸存者名单,我们1分钟不停地接力诵读,从天亮一直念到天黑,如果是30万个名字,那要诵读多久呢?这时候我才知道,30万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多么沉重的哀伤。”
齐嘉钰作为志愿者,参与了纪念馆哭墙1万多遇难者名字描新的工作,她负责整理名字、录入电脑。1万多个名字,在电脑里,只是一份文档,但是当她第一次来到哭墙前,想从1万多个刻在墙上的名字里找寻夏淑琴老人的7个亲人时,她忽然觉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她见到了夏淑琴老人,看着这位目不识丁的老太太一下子就找到了亲人的名字,在南京12月冰冷的雨天,一笔一画,熟练地给这些字描新,没有漏出一滴墨汁,她突然觉得自己触摸到了这段历史。“以前看过她的故事、看过她亲人的名字,但是始终觉得她是历史书里的人物,我和她隔得很远很远,但是那一天,她就这样真实地站在我的面前,坚强、勇敢、平静地诉说她的故事,这时候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形容的。”
在齐嘉钰看来,如果要传承这段历史,必须要带他们来纪念馆亲自感受,才能深刻地记住它。“历史书和资料上的数字、文字,都没有亲自到哭墙前站一站给我的震撼深刻。来南京上学前我也来南京玩过,当时只会去总统府、紫金山,但是如果现在让我推荐,我一定会给来南京旅游的朋友推荐江东门纪念馆,让更多人来触摸这段历史、传承这段历史,了解和平来之不易。”
土生土长的南京学生:
传承的责任 在每个人身上
今年在南京审计大学就读大三的汪梦雅,关于1937的记忆最早来自于父母和爷爷奶奶讲述的故事,“奶奶说,那时候南京城血流成河,很多人都没了亲人,特别特别惨。”带着“很惨”的印象,四五岁的汪梦雅第一次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时她的呼吸都屏住了,不敢开口说话,整个展览馆庄严、肃穆、忧伤的氛围让她不由自主地感到悲哀,还有一点点害怕。
真正让她开始了解那场惨案,是中学里看到的一本书——《幸存者回忆录》。在书中,汪梦雅感到那种深刻的悲痛,对那段历史,觉得一切都绝不能忘。上了大学之后,她加入了“近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社”,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大学生一起,去寻访烈士的足迹,去研究近代史上的战斗和故事,举行各种各样的诵读、守夜活动,去纪念那些战争岁月里遇难的同胞和先烈。他们在今年暑假,开始了一场寻访江宁各种抗战碉堡和烈士墓的旅程。有一天,他们去寻访位于江宁河的一座抗日战争时期的碉堡,询问路边一位忙着农活的老奶奶是否知道在哪里,老奶奶了解他们的来意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带他们去了那个碉堡,并对他们说,这就是日军侵华的铁证,你们一定要好好研究,不要让历史被歪曲。
“传承的任务和责任在每一个人身上,这是哪怕一个不识字的老奶奶都懂的道理。”汪梦雅说,未来她在向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孩子传承这段历史的时候,不会只说数字,而是会把夏淑琴、葛道荣这些幸存者的遭遇告诉他们,让他们从一个个细致真实的故事中去感受生命的沉重。“哭墙上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个生命,他们的轨迹就这样在1937年被掐断了,我们不能忘却。”
11岁晨报小记者:
学习那段历史 更加珍惜和平
家住云锦路的路妈妈,在女儿路婧娢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带她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过了,年幼的孩子看着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听着妈妈的解说,不时地发出“好恐怖啊!”“怎么能这样呀!”“好残忍啊!”的感慨,但脸上还是挂着懵懂的神情,一直到她走到纪念馆门口,看见那尊《家破人亡》的雕塑——绝望的母亲抱着已经死去的孩子,路婧娢突然沉默了,站在雕塑前一动不动。“对于只有6岁的孩子来说,她能理解一个孩子对于母亲的意义,看到这个绝望的母亲,她能真正感受到悲痛。”
接下来的日子里,路婧娢一天天长大,在晓庄第一实验小学上学,她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故事:她知道了幸存者夏淑琴奶奶的故事、王秀英奶奶的故事、陈广顺爷爷的故事、赵金华奶奶的故事……路婧娢很认真地记下这些故事,讲给表哥表姐们听,讲给邻居的弟弟妹妹听,还在前不久志愿参与了遇难同胞遗属家祭活动,代表学校在仪式上发言。
但一切不止于此,路妈妈一边告诉女儿关于1937年的那段历史,一边又带着女儿去看和平鸽,去了解日本的风景名胜、日本人的奋斗历史和工匠精神,她对女儿说:“虽然过去的侵华日军非常可恨,但那是过去的事,是他们祖先犯下的错,我们对待现在的日本、这个国家的人民,还是需要友好相处,我们要共同维护和平。”
路妈妈说,悲惨的历史需要记住,但是传承下去的不应该只有愤怒,记住历史是为了更加珍惜和平,我们对孩子的传承,更需要有正面的引导。
捍卫和平 矢志复兴
■新华时评
山寒水冷,警报凌厉。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大屠杀无辜死难者,深切悼念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同胞,深切祭奠为抗战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更在追忆中守望和平,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八十一载冬去春来,铭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镌刻着一个铁骨铮铮的民族从觉醒抗争到矢志复兴的铿锵足迹。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81年前南京城破,手无寸铁的同胞惨遭日寇血腥杀戮,人类文明堕入黑极。面对亡国灭种的罪恶屠刀,中华儿女爆发出最后的怒吼。在中国共产党号召和引领下,在全民族各种积极力量共同行动下,一股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血战到底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凝聚成无坚不摧的抗战力量,开启了从沉沦到觉醒的历史转折,最终救民众于水火挽国运于危亡。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战争炮火虽已远去,累累白骨无声诉说;幸存者虽不断离去,屠杀事实不容篡改。30万死难者不是冰冷的数字,他们用生命鲜血深刻揭露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反人类的罪恶本质,让人们看到侵略战争的巨大灾难。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多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凡是没能被强敌打倒的,最终都将变得更加强大。从积贫积弱到自立自强,从一穷二白到矢志复兴,伟大的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在一代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中淬炼出更加丰富的时代意义。如今,战火硝烟已成过往,新时代的考验依然不少。在风起云涌的世象万千和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伟大精神的感召和坚强信念的激励。展示新气象、开创新天地,尤须我们在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中砥砺前行,勠力同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一往无前。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正因为经历过太多战争刺痛,才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徘徊于民族危亡的边缘,才更懂得和平是一切事业发展之基。面向未来,中国对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不会变,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选择不会变。这种理念理应跨越大洋山川、逾越文化沟壑,在国际社会凝聚起更大共识,筑牢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石。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今天的和平发展是对昨天壮烈牺牲最好的告慰。让我们将历史的苦难化作新时代的力量,奋力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