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当前,党和国家对生态环境愈加重视,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也对我们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明确要求。环境教育,尤其是学校环境教育,是持续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和根本保障。
将环境教育切实融入各科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是很多国家的常见做法。在我国,小学思品、小学科学、中学地理、中学生物、中学化学等课程中已列入环境教育目标,相应教材也编写了环境教育的内容。此外,中小学语文和数学等课程的教材中也含有一些环境教育内容。这些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环境教育效果。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在这些课程中进行环境教育,另外还要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环境教育,使所有课程形成合力、全面实施环境教育。
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地的小学、中学课程都在课程标准中将环境教育列为注意事项之一。不仅如此,为了指导各科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安大略省先后编制了2009版和2017版幼儿园与1-8年级、9-12年级的《环境教育——预期的范围和序列》资源指南,指南结合每门课程标准中的有关条目,详细阐述如何实施环境教育。
全面推行并完善“绿色学校”建设
旨在保护环境的学校环境管理,必将使长期身处其中的学生受到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绿色学校”是国际通行的学校环境管理典范。
《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提出创建“绿色学校”,《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年~2015年)》提出“探索‘环境友好型学校’实施规范和指导标准”。在行动纲要的指引下,全国陆续创建了很多“绿色学校”和“环境友好型学校”。然而,由于一些省、市仍在使用多年前制定的“绿色学校”评定标准,有些标准现在看来过于笼统或不够全面。在诸多“绿色学校”的评定标准中,一般都把校园绿化、校园布局合理、校园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处理、节约水电列为校园环境建设、整治的标准,但普遍缺少充分使用校舍、减少垃圾数量、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餐具与办公用品、水电煤的能耗监测与节能降耗等评定标准。如果一所学校的食堂仅被用于学生的午餐,经常使用一次性杯子或一次性办公用品等,没有正反打印和复印的文件,垃圾数量多,不对能耗进行实时监测,那就很难称其为真正的“绿色学校”。因为,减少垃圾、重复使用、循环利用是环境保护的三大根本举措,理应成为“绿色学校”的评定标准。
开展实践性的课外环境教育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组织开展的课外环境教育活动都以认知类和宣传类居多,前者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后者有艺术表演、上街宣传等,实践性、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偏少。
综合国内外课外环境教育活动实践经验,学校可以开展下列活动:调查自己家庭、学校、社区生活中的用水、用电、食物、衣物、物品、垃圾等情况,充分了解人类对环境的依赖、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进而逐渐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参与维护和改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培养对环境的责任感、形成保护环境的能力与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利用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社会环境教育资源和设施开展相应环境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态平衡及其重要意义;参与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项目,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环保的价值感与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与技能;根据“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特殊日子的相应主题开展活动,了解世界和中国的环境价值观,认识当前的环境问题与环保重点;针对特殊的环境事件开展活动,如非法排污事件、有害物质泄漏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每个人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
培养、培训环境教育教师
学校环境教育能否顺利实施、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教师。环境教育教师需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持续贯通地进行。职前培养的目的应该包括两方面,一是帮助师范生形成积极的环境态度、掌握系统的环境知识、践行对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二是使他们掌握实施环境教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为此,教师教育机构除了采用环境教育课程、学校环境管理、校园文化建设、其他课程渗透、专题讲座等方式外,还可以成立环境社团或环境协会等,为学生增加环境保护实践和环境教育实践的机会。如南通大学“绿色方舟”环保社团,成立以来开展了很多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切实提高了社团成员的环境素养与环境教育能力,也为全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环境学习资源。
环境教育教师的在职培训内容不能只限于环境与环境教育的知识,更要重视基于任教学科、环境现状和学生特点的环境教育能力与技能。近年来,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陆续举行,但能够参与培训的教师不多,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如果能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环境教育的系统培训,那么全体教师既能作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直接引领并影响学生,又足以胜任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重任。唯有如此,每个教师才能真正将环境教育融入所教学科、共同参与建设“绿色学校”、有效开展各项环境教育活动,理想的学校环境教育效果指日可待。 赵卫菊
(作者系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