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新春走基层】迟来的感谢信催泪机场医生 禄口机场有一个特别医护岗越是过节越紧张

时间:2019-02-01

机场医生要随时做好急救准备。

“……救命之恩永生不忘……”前两天,正在值班的夏涛收到了一封信。因为当时正忙没来得及拆开,等下班后初读一遍就让她眼眶湿润了。这是一位一年前在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航站楼突发哮喘的旅客,在夏涛的记忆中已经印象不深,但信中的一笔一画迅速让她脑海里又翻回了当时的场景。作为一名工作在机场航站楼医务室的医生,这份看似迟到的感谢信让夏涛对越是节假日越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工作岗位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通讯员 李晗旭 房天翔

记者 陈彦

T2航站楼医务室 平均每天接诊30多例

一台对讲机、一部手机、一袭白衣、一个急救箱,这是在禄口机场T2航站楼医务室医生夏涛上班时候的标准装备,与其他医护工作者工作的医院不同,26万平方米航站楼是他们的工作现场。这几天,南京禄口国际机场迎来节前出行高峰,背着急救箱穿梭于来往客流中的夏涛比平日里显然要忙碌不少。“没有预先设定好的情况,也没有固定的施救场所,什么地方有意外发生,必须在最短时间赶到现场,因为过程中的每一秒钟可能就意味着生命。”夏涛告诉记者,不同于普通的发病,在机场航站楼这种公共场所突发的疾病,要么就是隐疾突发,要么就是慢行疾病突然集中,通常都会十分紧急。

正是因为这一特点,航站楼医务室的工作岗位要求是24小时值班,每天8点交接班。沉稳、细心的工作习惯让夏涛总是提前到达工作岗位,到岗的第一件事就是核对药品柜、补齐药品,以防遇到突发状况但刚好缺这一种救命药的情况发生。也许不少人会认为都是外出到机场去的人,身体状况大多不错,在那里的医务室做个医生绝对是轻松活,既体面工作条件也好。但事实还真不是这样,有一组数字就能充分说明问题。在医务室的接诊记录上,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平均每天接诊30多例、出诊10多例,最多的一天,转运病人达3次。虽说诸如晕机、急性肠胃炎、感冒发烧等都是最常见的情况,但同样有不少突发的严重疾病。

除了随时急救

劝说患病乘客也是常事

小小的医务室、偌大的航站楼,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出诊救护的地方会发生在哪里。夏涛告诉记者,今年春运,一名旅客晕机的症状比较严重,几乎到了无法站立的程度,但他依然坚持要登机,“我们也劝说了很久,但他还是坚持要走。当时他带了一个孩子,说是要到三亚去玩,我们只能暂时给病人吃了药”。说起这件事,夏涛坦言她其实是不放心的,但作为医生只能尽力规劝,并告诉旅客可能导致的严重结果,如果不听还真没有办法。

“其实很多旅客都是这样的心理,认为在航站楼医务室跟去医院看病不一样。到医院去是专门看病的,但在这里很多旅客主观意愿是抵触就诊治疗的。”采访中,夏涛还向记者举了几个例子。一次夜航,一位60多岁老人,在飞机下降的时候,感到心绞痛。一开始并不在意,直到有明显反应后才觉得严重了。夏涛和同事们紧急赶到,联系救护车转到医院,最终得到了及时救治。去年底,有一家人去海南旅游,整个旅行途中一个成员感觉到劳累,胸闷心慌,但是难得一家人出去玩,不想扫兴,就一直没有提,后病情逐渐加重。“很多旅客总想着旅行结束再说,这样往往就会延误病情,甚至有些是比较要命的。”

一封感谢信

让所有的委屈烟消云散

说到自己目前从事的这份工作,两年前从医院刚来机场入职时夏涛自称很不适应。“不是对工作本身不适应,而是对工作关系。因为在医院医生说什么病人都会认真去倾听对待,但在这里,我的劝说多数都不被采纳,除了感觉到揪心就是担心,有时候甚至会有种挫败感。”不过,谈及前两天收到的那封感谢信,似乎此前心底积聚的那些不理解全部烟消云散了。夏涛回忆,事发当天,她正值夜班,对讲机里突然响起旅客突发哮喘的呼叫,她拿起急救箱,迅速跑到登机口,当时病人脸色煞白,心率骤降,同行的医生第一时间实施心肺复苏,夏涛则为病人做了紧急救治。本以为是一次寻常的出诊,没想到一年后,竟然收到了病人的感谢信。

26万平方米的航站楼,一年2800多万名旅客抵离机场,夏涛说只要能用自己的言行为旅途中体感不适的旅客提供点帮助,让旅客感知关怀,自己的一些不解和付出还是值得的。

  • 上一篇:居民楼中,男子引爆液化气瓶 民警死死按住他,烧得一身焦糊味
  • 下一篇:春运10天长三角增开2219客列 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