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78张画作,用黑白灰世界的艺术,素描了周恩来总理一生走过的七十八载彩色人生。3月5日,是周恩来诞辰121周年,位于淮安市古运河北岸的水巷口,一场特殊的画展正在周恩来读书处举行。从孩提时代到青年时期,再到中年、暮年;从读书求学到参加抗战谈判、外交生涯……60岁的江苏草根画家翟立中,将周恩来总理一生在重要节点和重要事件中的真实影像,以素描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了大批观众。
“我手术住院,不能到展览现场,这是我最感到遗憾的”。这78张素描的作者翟立中,并不是专职画家,他原先是淮安市美术公司的一名美工,后来自己开了画室,专门教人画画,一教就是15年。
1958年出生的他,去年萌生了画总理的念头。一来,他是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对总理有一份特殊的感情,他想把这份崇敬的心情画出来;二来,他发现,现在不少年轻人身上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是信仰吧,我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觉得我应该做点事,以这样一种形式告诉年轻人,人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不能光为自己活,而周总理的一生是年轻人最好的楷模。”
有了这个朴素的心愿后,这位草根画家开始不断向专业画家请教。他说,自己60岁了,趁着眼睛还好使,得早点把这个事情做起来。
动笔之前,翟立中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专门买了有关总理的书籍研读,去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周恩来读书处以及淮阴师范学院党史馆,翻拍、了解总理照片拍摄的背景。每次进入创作状态前,他还会看一会儿有关周恩来总理的纪录片,用各种方式让自己“入戏”,对周总理的一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看过翟立中这组画作的人,都觉得很震撼。但也有人说,这组作品太过写实,缺乏虚实对比,更像照片。翟立中却说,这是他有意为之。“我就是想真实地还原历史”。此前,他专门找来美院老师笔下的周恩来总理素描研究。他发现,为了突出总理形象,画家把围绕在总理身边的群众做了虚化处理,这从素描的技术来讲很不错,但是他却在这组创作中放弃了这种风格。“总理和人民之间没有距离,那么我能不能不把背景做虚化处理呢?”虽然和真实的照片相比,翟立中的作品中也有内容、人物的取舍,但是他的原则就是有代表性的符号不能舍弃或虚化。78张素描中,除了周恩来总理以外,翟立中还画了100多个人物,其中大部分都是普通老百姓。
“这张照片很难画。”1958年9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唐山开滦煤矿。他穿上矿工服,带上安全帽,蹬上长筒胶靴,到井下了解水力采煤作业情况。因为巷道里是特殊光线,总理又穿着矿工服,要呈现出总理特殊的精神气质,对画家是一个挑战。这幅画,翟立中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完成。
还有张画他用了整整20个小时创作。1966年3月8日凌晨,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一声巨响轰隆而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北京有较强震感。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在人口较密地区发生大地震。3月10日,周恩来趁飞机抵达邢台。素描中的周恩来,身穿中山装,没有戴帽子,神色沉重,目光坚毅而慈祥。他一边走一边举起胳膊打招呼,而看见总理来了,村民们自发围在一起,有的鼓掌,有的把身体挺得笔直。“这么大的场面,涉及的人物很多,加上照片不是很清晰,所以画起来很费功夫。”
创作的过程,翟立中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历史史料照片不够清晰,特别是放大了去看,因为分辨率的问题,很多细节丧失了。这个时候就考验他的功力了。另外一个难题,就是常常被周恩来总理感动得画不下去了,“难受!”
这张低头吃饭的照片是周总理最感人的瞬间之一。1966年4月,周恩来第二次视察邢台地区时,连续一天十六个小时没顾上吃饭和休息,这是他趁夜间片刻休息时间同大家吃饭时的情景。翟立中在创作这张画时情绪也一直找不到出口,最后他在画面的左上角写下“风雨同舟”四个字。
“如果我画的总理,不能打动人,那将是我最大的遗憾。”让翟立中欣慰的是,他以电子相册的形式将这组素描作品发到朋友圈后,受到了大家的点赞与支持。虽然太过辛劳,每晚都要画到11点半以后,这组作品创作完成后他就住院动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手术,但是他并不后悔。住院期间,他收到了周恩来读书处的邀请,才有了这场《怀念伟人周恩来》的展览。翟立中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精神追求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少,他希望通过自己再现总理的光辉形象,将革命信仰一代代传下去。
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