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江苏新闻

知识变现 靠眼球难免昙花一现

时间:2017-06-13

中国江苏网6月13日讯 “在当前调控形势下,京沪好地段10万元/平方米的房子还能不能买?”登录“分答”APP,花1元就能“听到”房地产达人冯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

没机会上北大,想听北大的课怎么办?登录“得到”APP,每年花199元,就能听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薛兆丰每天给你上一堂“经济课”。

付费问答,让知识变现站上互联网的风口。然而,风虽起,春天并没真正到来。知识变现,只有跳出“眼球”冲动,才能走得更远。

网络共享,让知识也能换钱

每周五下班回家,收听“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语音课程,已成为在南京易贸公司工作的徐欣然的必修课。作为母亲,今年30岁的她急需育儿方面的指导。魏坤琳是北京大学教授、儿童早教平台创办者,这让她觉得很靠谱。该专栏在“得到”APP上线不到3个月,订户已超5.7万名,订阅的年费是199元。

“说起来是为人父母,但我们都是零经验上岗。如果有专家指导,就会觉得特别踏实。”徐欣然说。市面上育儿书籍鱼龙混杂,Dr.魏的课程很实用,不空谈理论,操作性很强,告诉你童话故事怎么挑、如何帮孩子挑选电子产品等等,可以说是一本供日常查询的工具书。在育儿方面碰到什么难题,还可以在互动中得到回复。

正如滴滴的快车服务、美团的餐饮服务,内容付费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学习需求而诞生的,可谓是一种“知识服务业”。不仅书本知识能变现,技能也能产生经济价值。

在苏州菲力展览公司工作的“90后”鲍莉莉,由于工作要求,需要学平面设计,想找个专家一对一辅导,争取尽快上手。她打开手机支付宝,点击“附近的服务”,正好附近就有人提供平面设计教学,收费200元/次。“通过交流,我请他上门教了两次,效果还不错,公司那次的任务完成得也挺好。”鲍莉莉还通过这个应用为自己找到了兼职。持有钢琴十级证书的她,发现附近的人有钢琴教学需求,就将自己的技能发布上线,没过两天就接到雅韵花园小区的一位家长的订单。

泛娱乐化,知识变现遇尴尬

内容付费,为不少人的生活和工作打开一片新天地。在华为工作的程维是个爱好文学的“理工男”。他在网上订阅了“一起读《百年孤独》”音频专栏: “之前实在是看不下去,总觉得看不懂。如果没有这个专栏的解读,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完这本书。”

不过,在内容付费的风潮中,问与答并非都是为了专业服务,出现“跑偏”的态势。今年3月,一位网友花费5000元向网络红人王思聪提问:“怎样才能火眼金睛地从白莲花的外表,看出绿茶婊的内心?有怎样的技巧吗?”后者的回答只有4个字:“熟能生巧。”截至昨日,已有21.4万名网友选择“1元围观”这条回复。根据付费问答规则,提问者可获45%的分成。去掉5000元的提问费用,这名网友的收入已超过9万元。

正因如此,从“眼球经济”的角度出发,自然是愈大胆、愈出位的问题愈受关注。一段时间,挖空心思找明星、大V提一些关注度高、吸引眼球的话题,成为不少网友“寻求财富”的途径。

新闻评论员魏明在受访时表示,趋向娱乐化,的确是付费问答遭遇的一个现实尴尬,也让人厌烦。网友“陌上开花三两支”直言:“微博付费问答一开始推出的时候,我很有兴趣。不过时间久了,觉得也挺没劲的。”

跳出“眼球”冲动,避免昙花一现

在以免费经济为主流的互联网,源于共享经济的内容付费脱颖而出,既为知识拥有者找到知识变现的途径,更为普通百姓提供更专业的服务。企鹅智酷一份最新数据报告显示,74.2%互联网用户愿意为内容付费,为的是“获得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或见解”。在“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看来,产品品质、用户体验是内容付费的关键所在。

“让知识有价,让问答有营养,应该是推出付费问答的初衷。”自媒体人“烽烟起时”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网友打赏是他的“兼职收入”。“为内容付费,是当前共享经济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知识付费产品推出,目的是为了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服务。如果回答者的答复不够专业或过于娱乐化,长此以往,这个新兴的行业也会昙花一现。”

传播学者、“今徐州”公众号创始人张硕认为,内容付费,要跳出“眼球”冲动,才能真正走得远。什么样的答主有回答资质;平台如何保证付费内容物有所值; 用户不满意,是否有退款机制等等,这些都有待规范。魏明建议,知识付费引入评价机制,“就像网购商品一样,用户在付款购买相应知识内容后,可以进行评价。”

本报记者 郑焱 董晨

  • 上一篇:泰州: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走向深入
  • 下一篇:南京申办身份证可全自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