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3日讯 折柳寄相思,满盏思故人,又是一年清明时,4月3日上午9点,一场庄重的凭吊仪式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举行。来自50多个雨花台烈士家庭的190位家属在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默哀,敬献花圈,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对亲人的哀思。
1949年4月19日,在一场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游行示威中,年仅22岁的成贻宾牺牲。他去世后的第四天,南京就解放了,他被誉为雨花台的最后一位烈士。成贻宾写给未婚妻的一封书信在央视节目《信中国》中被朗读,信中提出的“新生十条”引发当代青年强烈共鸣。
成文是成贻宾烈士的第三个侄子,他告诉交汇点记者,今天一共来了20多个家人,虽然叔叔这辈的老人都已经过世了,但是他这一辈和他们的孩子都没有忘记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大家纷纷从镇江、上海等地包车过来参加祭奠活动,“今年是我叔叔牺牲70周年,家里能赶过来的小辈都来了。”成文回忆起家里老人曾经跟他讲过的关于叔叔的故事,“叔叔当年学习成绩非常好,同时被清华大学、中央大学等三所名校录取。我们家的家风一直都是读书报国,今天我把我的小孙女也带来了,对她来说,这是一堂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是我们家的一堂家风课”。
在烈士陶家齐的画像前,陶和寿和家人摆上了花篮,神情肃穆。陶家齐,江苏江宁人,1932年参加十九路军淞沪抗战,1942年6月任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1943年9月在家中被日军包围逮捕,11月牺牲。父亲牺牲的时候,陶和寿还不满一周岁,虽然因为年幼,对父亲的印象模糊,但是在长辈的教导下,父亲的精神一直感染着他。
今年已经77岁的陶和寿是首批“雨花英烈亲属宣讲团”成员,他这些年一直在浙江、福建、上海等地寻访、挖掘历史。在寻访中,陶和寿找到了当年一些新四军的家属,其中一些家属低调,默默无闻地在乡下生活。当看到他们生活困难时,陶和寿就会主动掏钱救济。在寻访的过程中,他积攒了一些见证人的录音、视频和历史材料。“把父亲那辈人的故事讲给后代听,让子子孙孙继承雨花英烈精神。”
凭吊仪式结束后,“雨花魂清明祭”追思音乐诗会在烈士纪念馆弘扬厅举行,朗诵《悼我们死难的同志》、越剧《丁香》等节目饱含深情,引发了现场人员强烈的共鸣和不息的掌声。
记者 黄欢/文邵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