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心情有些沮丧,求夸!”“加油!你是最棒的。”“你今天真的超棒!”……最近,西安交通大学出现了一个“夸夸群”,只要你求夸,就会有群友对你猛夸,如你患感冒后,有人这样夸:“感冒是人生的一个小磨难,你已经身先士卒在磨难中成长,我为你点赞。”
“夸夸群”出现后很快就火了,多地高校跟着建起了各自的“夸夸群”。对此,有人点赞,也有人嗤之以鼻。
一个“夸夸群”
引出一批“夸夸群”
据了解,“夸夸群”是西安交通大学同一宿舍4名大三男生创建。没想到传到网上后,很快就火了,不断有人要求加群,不少校外学生也要求加进来,仅5天时间两个群就已满员,又建了几个,群友达到2000多人。
西安交大“夸夸群”走红后,全国各地多所高校跟着建立各自的“夸夸群”,同样人气火爆。“本来打算有200人左右,没想到目前已达到500人。”3月15日,2018级人工智能专业的黄楷宸建了“南京大学夸夸群”。小黄告诉记者,群里的气氛比较活跃,基本上都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情感问题,每周一他会选一位群里最活跃的成员做管理员。
除了南大,东大、南理工、南邮等高校也都建立了自己的“夸夸群”,人数从几十到几百不等。此外,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还提供夸夸付费服务,价格在几十到几百元不等,吸引了不少顾客花钱购买“夸夸服务”。
背后是渴望“被尊重”的
心理需求
“我发个表情包在群里都有人夸它可爱,我就觉得好开心。”网友“暖阳”是南京大学“夸夸群”的一员,上周一刚被群主升级为管理员。她表示,一个人如果刚受了委屈很难过的话,被人夸夸心情会好一些。
同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大四学生王思儒感言,“夸夸群”挺好的,进群后发现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从一个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所以“丧”的时候就找人夸一夸。
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的蒋浩说,“夸夸群”里几乎都是自己不认识的人,网络的匿名会让群友们更加大胆地吐露心声,让一些平日里不太喜欢表达感情的人有了一种类似于“宣泄”的窗口。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受到尊重是人的需求之一。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陶琳瑾老师认为,“夸夸群”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被尊重”的需求,只要“求夸”,就有人赞美。积极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词叫积极诠释,对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现象也给予积极解释,目的是让当事人觉得“我没那么糟”而不陷入负面情绪和认知。“夸夸群”里的赞美语言也是一种积极诠释,所以会受到大学生欢迎。“夸人其实也是个技术活,善于看到别人积极的方面,才能夸到点子上。”
“夸夸群”在高校走红与文化因素也不无关系。南京体育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孙苏杨分析说,国人向来推崇谦虚谨慎为美德,鲜有“夸夸”文化。而在“夸夸群”中,可以无条件地获得夸赞,对大学生有一种“安慰剂效应”。
西安交大“夸夸群”火起来不久,学校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喻丰教授也加入了该群。在他看来, “夸夸群”的出现不是什么坏事,人们的负面情绪需要排解,“夸夸群”这种自娱自乐的交流,是一个较好的排解出口。
不妨以宽容态度
看待心理“阳光房”
也有不少人对“夸夸群”不以为然。
毕业于南京审计学院的小解质疑说,“要是上班做事被领导误解骂了,别人夸夸我,可能觉得没那么委屈了。但要是我天天打游戏,不务正业,虚度日子,别人还夸奖,那不是鼓励我不学好吗?”
在东南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李同学眼中,“夸夸群”本质上和之前的“互怼群”“对喷群”一样,都是消极情感不在现实里寻求解决而在网上发泄,对这种现象应该保持警惕。“自己咋样心里没点数吗?”南京理工大学化工专业的刘同学态度尖锐地表示,在“夸夸群”里寻找安慰完全是自欺欺人,可笑!
“社会工作里有一个优势视角,着重挖掘案主自身的优势,以帮助解决案主外在或潜在的问题,但也会出现案主优势被放大、缺点被隐藏问题。”南京农业大学一位社会学老师表示,“夸夸群”的本质也与优势视角相似,成员会因为别人的一味夸赞而忽视自身不足。社会竞争需要有抗挫能力,所以大学阶段学生应好好提升一下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只求“被夸”。
据了解,有的“夸夸群”火得快“散热”也快。一位发起人透露,入群者最初几天会感到新鲜,渐渐地便会“审美疲劳”,觉得轻而易举地被夸有点腻味。
有关专家表示,“夸夸群”火爆是“速食文化”的体现,短时间内确实能给人带来一些愉悦,但这种并非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夸乐”能持续多久,会朝什么方向发展,还需观望。
“争议有助于人们更理性地看待‘夸夸群’。不过,从心理需求角度考虑,我还是希望大家不妨对这个群持宽容态度,毕竟生活中多了一个能输送心理温暖的‘阳光房’不是坏事。”南京一位高校心理学教师表示。
记者 蒋廷玉
实习生 黄星月 陶 圆 施静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