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混合现实手术现场。(图片及视频由医院提供)
去骨科就诊,首先想到的是拍片。但是如果要做骨科手术,仅仅依靠CT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数字骨科,手术是这样的:医生头戴特殊MR眼镜,整个手术部位“悬浮”在空中,辅助医生进行手术。依靠这样的“黑科技”,20多位患者享受到了这种高科技带来的精确手术。
看着“悬浮”空中的关节图像来开刀
患者是一名75岁的男性,被双膝骨性关节炎纠缠了多年,由于膝关节疼痛,走起路来显得步履蹒跚。尤其是近一年来,右腿疼痛症状明显加重,早晨起床后,两腿僵硬,更无法上下楼梯,这使他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近日,患者通过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做右膝关节置换术,终结了自己的痛苦生活。
在这次手术中,医生用上了黑科技——混合现实(MR)全息影像技术。手术医生戴上MR眼镜。调好角度后,就看到手术台上空悬浮着一个关节的三维立体影像,骨骼、血管等气管甚至大小血管都一清二楚,患者的身体如同透明。“看,这就是磨损的关节表面。”手术医生姚庆强副主任医师用手指着关节处一个淡绿色的斑块说。
按照术前设定好的手术路线,手术实施前,骨科团队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定量三维影像测量等数字化技术,并将手术方案基于混合现实技术通过三维全息投影指导医师的手术操作。手术从开始准备到全部结束在1小时内完成,术中出血量仅100ml。手术两小时后,患者已能下床走路,非常成功。
手术黑科技越来越多,不断刷新想象
姚庆强告诉记者,以往手术时,医生根据患者的CT、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在自己的脑海里先建立一个大概的病灶模型,然后根据经验进行手术操作。但是每个患者个体是有差异的,医生在做手术时经常发现实际的解剖结构与想象的有一定出入,这时医生就需要在手术现场二次“重建模型”,并且调整手术方案,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手术风险增加。混合现实(MR)全息影像技术这种“透明手术”的黑科技加入,让医生手术时多了一种保障。
除了混合现实(MR)全息影像技术外,此前,该院为一位52岁的胸椎发育畸形驼背患者,用3D打印技术让其驼背50年后直起了腰板,并长高了4厘米。在以往没有使用3D打印机技术时,这样的胸椎畸形手术,需先开一个10厘米左右的口子,再经过多次尝试才能把钢钉植入胸椎。手术时间长、伤口大,手术路径、精确度还容易出现偏差。而采用3D打印技术,医务人员先在与黄女士一模一样的仿真胸椎上找准位置,规划出最适合患者的个性化方案,经过几次模拟手术后,医生再为患者正式实施手术,手术时间比正常情况缩短了一半,且术中出血量很小。与传统手术相比,该手术风险降低、精度高、损伤小、恢复快。不需要等到手术中去摸索,钉子下得更精确,从而做到万无一失。
未来,或可3D打印人体“零部件”
姚庆强说,除了这场常规的手术外,该院骨科研究所目前实现骨骼、血管、肿瘤等组织的3D打印,但现在3D打印技术应用仍属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帮患者提前设计手术。
不过,南京市第一医院已经逐步尝试开展将3D打印技术打印出来的“假体”,直接填充在手术缺损的部位。也就是说,今后想做什么形状的骨骼都可以,患者可依靠这一技术实现“私人订制”,而不是使用现在统一规格的流水线产品。预计未来两到三年内,将研制出可3D打印置入人体的骨材料,3D打印机或可实现人体器官的打印,为患者打印出人体个性化“零部件”。
通讯员 章琛 记者 戚在兵
扫码可观看混合现实手术短视频